当各谍战剧还在较劲谁家特工更胜一筹时,《沉默的光荣》却另辟蹊径,把一群活得挺“憋屈”的反派搬上了台面。说来也怪,正是这群人的窝里斗,反倒让这部剧在观众中间炸开了锅。

要说这部剧最绝的地方,倒不是塑造了多么厉害的特工,而是把二厅、保密局那点事儿扒得清清楚楚——这帮人整天琢磨着怎么从“抓共谍”里分杯羹,互相下绊子的功夫,倒成了我方人员最稳妥的护身符。

要说这些反派为何让人觉得有血有肉,段退之就是个好例子。他不是什么脸谱化的坏人,而是被困在那个吃人的体制里,不得不跟着规则玩的普通人。沈醉在《军统内幕》里说得明白,那时候的情报系统内部,“互相猜忌、互相监视”早就是家常便饭。历史学者邓野在《国民党政权崩溃前的内部倾轧》里也提到,1948年前后,中统和军统为了争权夺利,内耗已经严重到影响正常工作的地步。

编剧这一手确实高明。

段退之这个角色越琢磨越有意思。据说他的原型参考了真实的二厅厅长侯腾,一个在派系夹缝中求生存的职业军人。明白了这一点,再看他在剧里那些看似窝囊的举动,反而能品出几分那个年代特有的官场生存术。

“海东青泄密调查”那段戏,把这种派系斗争演活了。当吴石被软禁调查,命悬一线之际,他精准地抓住了二厅和保密局的命门——直戳要害地问:“要是保密局这次立了功,你们二厅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这段戏妙就妙在,主角没开挂,也没靠什么超能力脱身,而是巧妙地利用了敌人内部的矛盾。段退之为了保住二厅的饭碗,不得不帮着吴石查案,结果在打压竞争对手的过程中,阴差阳错还了吴石清白。

翻翻那些党史研究者的口述历史就知道,真实的地下工作就是这样在权力的夹缝中求生存。当各个派系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牵制时,这些体制的裂缝反而成了最好的掩护。

比起这个混乱的权力场,更让人感慨的是两种人生态度的对比。谷正文把谍战当成一场可以肆意妄为的游戏,而吴石们却抱着“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公开史料里的谷正文,确实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主。这样的角色塑造,让整部剧的立意拔高了不少——这不只是正邪之争,更是信仰与虚无的较量。

说来可能让人意外,这部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剧,居然出自一批90后编剧之手。他们能找到和当下观众的共鸣点,靠的不是说教,而是共情。

“因为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遇到过老师,”编剧张玉这句话点破了关键。通过聂曦与吴石这段师生情,他们把遥远的历史拉到了观众面前。

“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在剧里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言,而成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从当年革命者的义无反顾,到如今年轻人为了梦想、爱情,或者就是单纯想“去码头整点薯条”的坚持——形式千差万别,但内核始终未变:听从内心的声音,做你认为该做的事。

据说创作团队曾去西山森林公园瞻仰四位烈士的雕像,但编剧的回答出乎意料:“我没有任何承诺,因为我也不配向他们承诺什么。”

这话听着疏离,实则饱含敬意。他们不想当烈士的代言人,只想做个诚恳的转述者。最后的承诺,是对自己创作初心的坚守——“把这个故事写完做完,让更多人了解,直到遇到不可更改的阻挠为止。”

《沉默的光荣》最打动人的,从来不是那些花哨的谍战技巧,而是它构建的那个无比真实的“权力生态”。

看完这部剧,不知道你有没有在现实里见过类似的“权力绞杀场”?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做那个“只管去做对的事”的自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