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吉思汗这位骁勇善战的帝王,我们很难用“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样一两句话就能概括评价。
他曾经一手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帝国,地跨亚欧两个大陆。
只不过打下了江山却没有很好地维系方式,因此元朝很快也就衰亡,分崩离析了。
元朝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对其的研究还是不断在推进。关于成吉思汗的国籍归属问题就是历来争论的焦点之一,因为蒙古这个地方曾经闹过分裂,现在已经分为外蒙古和内蒙古两个地区。
这样一来,成吉思汗到底属于蒙古国还是中国就成了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好在如今终于还是弄清楚了。
成吉思汗的功绩
成吉思汗出生贵族,他的父亲就是部落首领。只不过他并没有那么幸运,他所在的部落并不强大,父亲也在他年幼的时候就被杀害了。他是在母亲的养护下长大,虽然少了父亲的帮助,但作为一位天生的王者,他还是小小年纪就表现不俗,
十八岁不到就成了草原上公认的英雄。
后来他所在的部落再次遭遇袭击,这次因为有成吉思汗在,这个部落不用再遭受一次打击。他带领自己的族人奋起反抗,很快就转危为安,甚至还夺取了对手的领地。
成吉思汗不仅报了杀父之仇,还一下子成为草原上的新王,一时之间名声大振。
与很多草原部落首领不同,成吉思汗十分具有远见,他明白草原的各部落要发展,就必须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具有更强大的力量。蒙古向来就崇尚武力,是马背上打天下的民族。要想统一各部,必须要以实力说话。
于是,成吉思汗踏上了征战之路,依靠着强大的军事才能,他不断取得胜利,在一点点征服之中他的势力也逐渐加强,最终统一了整个蒙古族。
成吉思汗最大的功劳也在于统一了蒙古族,这是他的孙子忽必烈能够扩大版图,开启元朝盛世的基础。所以对于蒙古人来说,成吉思汗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成吉思汗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
虽然他在位期间并没有进攻过中原地区,但按照出生地来论算,成吉思汗也应当是属于中国人。
成吉思汗的出生地
按照出生地来计算,成吉思汗生长的地方确实是在现今的蒙古国,但是这个地方在当时却被称作金国。
而金国这个国家比较特殊,他也是中国历史发展当中的一环。
唐朝灭亡之后我国就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后来宋朝建立,统一了中原大部分地区,而此时北方还有辽金二国存在,于是就出现了辽、宋、金三国并立的局面。
后来宋朝被金国所吞灭,也开启了一个较为强盛的朝代。
如果把金国也认做是中国历史的一环,那么出生在金国的成吉思汗属于中国也是毋庸置疑的。
成吉思汗一统蒙古之后就顺势吞并了西夏和金,建立了元朝,只是元朝短命,很快又被明给推翻了。明朝建立以后对北元也是一直穷追猛打,不过并没有彻底消灭蒙古族。这个地区又一次变成了多个部落,威胁力大大降低。
等到了清朝时期,一些蒙古部落为了生存,纷纷向清朝俯首称臣,
蒙古的很大片领土也划入了大清的版图之中。
所以成吉思汗属于中国,更加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争议的原因
现在之所以要讨论成吉思汗属于哪国,主要的原因是蒙古族曾分裂为两部分,这两部分分属为两个国家,这就让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又变得模糊了。本来清朝已经统一了蒙古草原,蒙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但到了晚清,这一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1911年的时候,蒙古宣布独立出去,虽然当时是他们当方面的宣布,但实际上海是这样操作了。
民国的时候双方政府签订了《中苏蒙协定》,这份协议基本就肯定了蒙古的自治权,所以对中央对蒙古的统治力就减弱了许多。
到了1945年这个节点,南京政府又一次需要处理蒙古国问题。这次因为同苏联都是二战战胜国,需要顾忌彼此的面子,所以就让蒙古人自己决定去留。最后就是外蒙古地区选择了独立出去,如今的中国内蒙省就是另一部分。
南京政府的操作相当于承认了外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这点也一直延续至今。
正是因为有了外蒙古这个国家,对于成吉思汗的身份如今才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毕竟现在外蒙古和中国就是两个不同的国家,虽然历史上渊源颇深,但在历史名人的问题还是容易产生分歧。
再加上蒙古国这个地方的人非常崇拜成吉思汗,因为他是带领他们族人走向强盛的大英雄。现在这个地方还会把成吉思汗的画像印到各种生活用品上,以此纪念这位大英雄。
他们想通过种种证据来证明成吉思汗是出生于外蒙古,单属于他们国家。
但殊不知我们并不否认这一点,只不过曾经这个地区属于中国也是不争的事实。
结语
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一个国家的版图总是变化不断的。但一些基本的史实还是可以肯定的,从时间线上来说,成吉思汗出生地金国本就是中国历史变迁中的一环,虽然我们常以宋朝的历史为主线,但不可否认此时三足鼎立的局面是确实存在的,
金国的发展也是重要的历史一环。
也许是因为民族的不同,过去的历史观习惯以宋朝为主线。但要知道当时的宋朝控制的地域版图只占现在中国版图的很小一部分,辽金的大片国土也应当是中国的,所以对于这两国的历史也应当重视起来。
对于像成吉思汗这样的大英雄,也应当有正确的认识。
蒙古人们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一些历史渊源是不容分辨的,
一个民族分成了两个国家,但属于中国的民族文化部分依然还在传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