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叔的五一档试毒报告,来了。
第一部,《水饺皇后》。
原因很简单,对卡司有期待。
马丽,中国影史首个票房破200亿的女演员。
去年又凭《第二十条》拿下了百花奖影后。

不过,虽然丽姐知名度不必多说。
可论角色,总是绿叶多,主角少。
以马丽的实力来说,着实有些可惜。

说着说着,《水饺皇后》就来了。
这部电影被视为其「首部大女主」「转型之作」,很难不让人期待。

其次,导演刘伟强,代表作一部比一部硬。
执导过《无间道》《古惑仔》系列电影。
做摄影,合作过王家卫《重庆森林》《旺角卡门》、徐克《黄飞鸿》系列等名作。

影片配角,又是一众香港老戏骨。
其中包括刚凭《我爱你!》拿下华表影后的惠英红。
名导+双影后配置,确实吸引力拉满。
电影票房,也目前高居五一档首位。
鱼叔自然忍不住前去验货。
但看完之后,被震惊了——
《水饺皇后》


这部电影让鱼叔心情很复杂。
因为单纯地说它 「烂 」,并不是很贴切。
「烂 」的前提,是它得是一部电影。
《水饺皇后》给人的感觉,却是一部「百度百科配套的人物宣传片」。
还是较为劣质的那种。

主角原型,是全球知名速冻食品品牌「湾仔码头」的创始人臧健和女士。
她山东小镇出身,孤身带着两个女儿流落香港。
把一个饺子摊,一步步做到全球知名企业。
从身无分文到身价数十亿,经历相当传奇。
整部电影所讲述的,正是她的生平创业史。


如此杰出的女性榜样,又有丰富的时代地域背景。
还有名导、全女编剧团以及一众实力派演员加持。
怎么看,都是一个天选的大女主本子。
连马丽本人都说,这个机会:
「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遇不到」

但,成片质量真是把鱼叔看愣了。
煽情音乐从头响到尾,动不动就给慢镜头。
剪辑节奏混乱,配音错位出戏。
PPT式的剧情流水账,连转场方式都是基础款滚动大字......
手法简陋到堪比学生作业。
而且,因为煽情太过,整个片子给人一种「塑料感」。
僵硬虚假,仿佛汇报表演。
比如,片中为了彰显女主角奋斗路上跟邻里之间互相帮扶的真情义跟和谐关系。
直接来了段春晚同款真·「大家一起~包!饺!咂!」剧情。
未经允许,让观众提前在电影院过了年。
来,大家感受下这个场面的氛围:
「好吃!好吃啊~好吃。」
甚至,以上这些都不是最致命的。
片子成立的基础,也就是人物塑造,也是灾难级的。
失败到什么地步?
一部打着 「大女主 」标签的故事,又挑起了 「虐女 」 「消费苦难 」 「苦情硬煽」争议。
让人想起那部被骂到 至今未开分的《我本是高山》,这么快2.0就来了。
更有观众精准概括了全片内容:
「《俺娘马小丽》」



人物原型臧健和的经历,确实能映照出一代女性生活的诸多共性。
天崩开局,家庭、婚姻皆不幸。
母亲独自一人,艰难地将臧建和与妹妹拉扯大。
建和嫁了人,生下两个女儿,丈夫却 「返乡 」离开。
母女仨投奔而去,绝望地发现丈夫已有新的妻儿。


建和性格要强,不愿屈就,便带着两个女儿留在香港讨生活。
日子艰难,建和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却要做好几份工。
刷碗、洗车、做护工......一度透支伤病到无法站起。
被逼到绝境处,甚至想过一死了之。
彼时,是女儿的呼唤和一路遇到的善意,留住了她。
建和无路可走,便开始自己 「做生意 」。
在邻里的帮助下,在人流量大的湾仔码头支起小摊。
用一碗碗家乡水饺,搏来了命运的转机。
传统女性的坚韧,感人的母女情,以及温暖的邻里情谊,任何时候看都十分动人。
观众会在这个过程中想到自身,想到母亲,继而触及泪腺。
甚至主角越是艰难,观众泪意越浓。
但还是那句,这些取材于真人真事的桥段谁拍都感人,跟片子本身关系不大。
这些故事你看百度百科也可以,又何必看电影呢?
归根结底,影视作品之所以能动人,就是因为更鲜活的人物塑造。
充分挖掘角色内心,让她在观众心中 「活 」起来。
而该片之所以陷入口碑争议,就是因为没做到。

以往我们没对比,但最近刚好有一个完美的例子。
同样涉及母女、邻里、女性成长,《苦尽柑来遇见你》的故事那么苦,却能做到让人不觉苦。

为啥?
就是用真实细节搭建真实感受,让观众参与角色的人生,而非旁观她的苦难。
爱纯和宽植的小家一样举步维艰,是看似冷酷的房东老夫妇默默救济。
米缸里的米要等入夜了才敢一点点偷偷地加,是过来人照顾年轻人尊严的善意。


这些小小的善意唯恐被发现,被拒绝,静静等着观众和爱纯一起回过神来。
可找上门去感谢,又都被对方随口搪塞过去。
矫情的话不必说,大道理没人讲,只有平实的宽慰。


对比《水饺皇后》,也设置了一位嘴硬心软的房东红姐(惠英红 饰)。
在建和摆摊初期生意不顺时,红姐深夜煮面宽慰。
相似的桥段在这边没了克制,而是架好专门的舞台,备好足足的说教金句。
消费着演员的表演,狠狠煽上一把,唯恐观众不哭。
「红姐:我遇到我老公时,是做妓女的。他跟我说,你不偷不抢,靠自己赚钱,凭什么总是低头,人家看不起你有什么所谓。」
却不知,一下抹平了所有复杂性,让人物变得工具化。
而像这样「主角有难-好心人出现-事情解决」的套路,遍布全片。
连上门收保护费的黑道大哥,都因建和维护女儿的母性想起了自家亲妈,而当场照顾起生意。
于是在此之下,影片个人成长与创业史两个主题双双沦为流水。
给人一种主角受受苦、流流泪、喊喊口号,就突然致富了的荒谬感。
「黑道大哥扭头喃喃道:好像我老母哦。」


正当鱼叔怀疑,片子拍成这样到底有谁会被真的打动时,答案出现了:
就是导演本人。
他在原型事件之外,还加入了自己母亲的事迹。
比如刚刚黑道大哥那段儿。

倒不是说这份儿心不好,而是创作者过度自我感动会丢失部分专业性。
让作品变成一个人想象中的母亲颂歌,而非多面视角下的独立故事。
正如本该增加作品厚重性的文化地域元素,在片中轻描淡写地浪费掉。
建和个人因对 「水饺 」的特殊感情所影响的,拒绝日本企业介入包装的决定,也因此变得突兀,只给人摆立场的刻意感。
这显然大大折损了原型所具备的人物厚度。



而最让鱼叔感到可惜的,还是演员。
尤其是马丽。
坦白讲,这片子如果不是马丽演,我可能看不完。
我看到不少人说,马丽在一众香港演员里显得突兀,演技也被惠英红吊打。
鱼叔不同意。
并非谁比谁差,而是表演和作品类型造就的风格不同,各有各的好。
马丽的表演十分生活化,不止表现在包饺子的熟练动作。
还有用经验造就的真情实感,带动状态的表现。
可惜就可惜在这,马丽的表演被作品的失败浪费,甚至反噬了。
全片接连不断的崩溃与哭戏,整得观众心累逆反。
实不相瞒,连观众拍摄的马丽线下互动视频的感染力都吊打正片。
她看到一个叫着 「妈妈 」的女孩(观众)吃水饺没有筷子,走过去询问:
「怎么不吃呢?没有筷子是不是?来,闺女,开吃,熟了吧,应该熟了,味道怎么样?」
都是很简单的话,却比片子里 「妈味 」更浓。
原因无非一旦刻意,就落了下乘。


说到底,演员本人气质与角色十分适配,连经历与扮相都相当贴合。
对于完成作品来说,能力有过之无不及。


马丽本人在领奖台上拿到她人生第一个女主角奖杯时也感慨道:
喜剧女演员想要获得表演认可更为艰难,所以她一度想过放弃。
坚持二十年,正是因为热爱表演。

所以更需要作品机会,探索更大的表演空间。
她为了这个角色增肥15斤,全素颜出镜,都是肉眼可见的诚意付出。

也正是如此,鱼叔才心情复杂。
比一部烂片更让人无奈的,是我们明明有好演员,却只能辜负。
而这恰恰证明了,目前内娱最缺的仍然是好作品。
这一次盼望苦尽甘来的,也许不止是观众。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 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助理编辑:白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