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抗战正酣。黄菊在这个年份出生,家境普通,上海郊外的一声啼哭,并未惊动太多人。这位后来的要员,他小时候常年搬家,战火、疏散、吃不饱。课本上“苦难”二字,总觉得空泛,黄菊倒是实实在在地踩过。家里饭桌缺粮,他妈攒饭票,四处求人,咬碎了才让孩子们上的学。

他是原上海市委书记,从政上海40年,65岁官至正国级,69岁病逝


运气和勤奋似乎拉扯着这位少年。中学成绩单干脆,常常全年级第一。有人夸得多,也有人说他太直,太轴——同学聚会减少,认准的路几乎谁都劝不转。他安静,喜欢钻进家里昏暗的角落备课。有一次同学提议春游,他没有去,说要刷题。他爹有时懊恼,这孩子傻吗?可成绩单每次一出,什么怨言都熄了。

他是原上海市委书记,从政上海40年,65岁官至正国级,69岁病逝


还真不是聪明绝顶那类。黄菊常说“我比别人就是多写三遍”。1956年,他笑着踏进清华的校门。不是世家子弟,没有背景,这种人那年头,在清华其实微不足道。电机系里,他讲究,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辅导员记得住——黑框眼镜、步伐急促。电机课复杂致极,他笔记记得厚实;考试来了,分数好得过头。这期间,他也闷头背马列主义,被组织推荐进学生骨干。到底是脾气倔,人前很少主动请缨,但任务来了咬着牙干。

他是原上海市委书记,从政上海40年,65岁官至正国级,69岁病逝


上海人造板机器厂,大学毕业分配的第一站。厂子里风尘,热浪弥漫。技术员有时候和师傅们一起蹲在车床下,半夜还琢磨一台老式设备。那会儿中国工业刚起步,黄菊跟同事较真,他琢磨墙上老掉的图纸,画草图,琢磨能不能省几步工艺。不到一年,人给主任提了,工艺效率直接翻一倍。有次大修故障,设备瘫痪,他带队熬了三夜,修成了。

他是原上海市委书记,从政上海40年,65岁官至正国级,69岁病逝


其实有疑问,技术员真能决定全厂的走向吗?但他影响了一批人:习惯自找难题,甘当配角,默默提效。厂里年终表彰大会,他被点名嘉奖。据全国总工会资料记载,黄菊在机械改造工艺上提出过两项业内领先的创新举措,那时还见报不少。


事情转折在1978年,国家风向变了。改革开放的旗帜,全国各地举起来。技术出身的黄菊顺着机电工业口,被抽调进更高岗,很难说是命运使然还是上面慧眼。副厂长、副局长,步步晋升,文件上事实记录。但有人私下议论,觉得他不是天生做官的料。黄菊自己倒说,这是本分。他三句话不离生产和效益,把自己关在实验室查数据。


有的材料写到,他审批文件慢,非要亲眼见过厂子的机器才能签字。后来成了上海市工业工作党委书记,就喜欢和一线工人唠嗑,很多干部都觉得这样显得“土气”。导演生产流程的同时,黄菊要求“别走形式”,第二次技术升级会直接点人,问你家工厂到底亏没亏,答不上来,就罚写检讨。他对制度挑剔,也崇尚现场调查,效率和规矩之间摇摆不定。


不过人都有矛盾。黄菊刚当上海市委常务副市长,经济刚起步,外资进不来,他急。有一回外商谈判卡壳,几个星期没进展,手下劝降价。黄菊拍桌:“让一小步,得一大步。”最后还是等外商松口,上海拿下首个浦东项目。你要说完全靠智慧,可能也有点瞎说,气氛推着走,时代推动的。


那些年上海有大新闻,土地批租制,棚户区改造。黄菊亲自上棚户区,电视上,他身着西装,劝居民搬迁。他说话欢快,声音不大,但有力量。有人哭闹,有人谩骂,他一再鞠躬道歉,并不是每句话都能让房主满意。当时上海有7000余户急需安置,这种难题没有教科书答案。


**城市翻新,黄菊敢于拍板,大手笔。**


一旦决策拍下去,执行得干脆。媒体报道说,他视察建设工地时发现拖延,立马换人。有次下雨天,他带队走遍浦东工地,沾一身泥,回去第二天就督促开工,连拖都是不允许的。


他对外资开放也很执着。1992年,沪深证券交易所刚起步,黄菊参与细节讨论。有文件披露,他最看重“透明规范”,市场机制建立,财交所试点。后来上海自贸区筹划,他在决策会上抠细节,不放过一个漏洞。事情做成了,很多外商称赞“上海效率”,但后期有人说,这种一刀切办法,有时让一些中小企业很难适应。是利是弊,很难一句话道明。


他很倚重法制,倡导干部带头守章程。可又常说“制度是为人服务”,在具体人事上掺杂主观判断。2003年,国家需要协调,他调到国务院,分管农业、交通等。他自己说最怕累,但工作里没见几回懈怠。


抗击非典那年,他整天奔波,光出席的应急会议就上百场,身旁的助理感叹“身体不如以前”。公开报道说,他出差未戴口罩,这是当时留下的照片首度曝光。执行力度极强,细节考虑不全,这样的矛盾,外界批评不少,如果一定要说功过,结论说不上那么简单。


黄菊的同事说他对数字敏感,做政府预算复核极细。也有人提起他“脾气爆”,遇到工作甩给下属,经常催办,甚至加班到半夜。有一年处理农村水利难题,他坚持全省实地测量水渠,好几位市领导私下抱怨“太教条了”。官方文件中没有透露这些细节,内部会议场合他发火其实不少。


2007年,消息传来,黄菊患病去世。追悼会气氛肃穆,网络上讨论热烈。慢慢有了“实干家”“创新者”的评价。领导致词高度肯定,可熟悉他的人心里也清楚,他是个有脾气的人,偶尔还有些自以为是。人生最后几年,工作压力大,健康状况下滑明显。身边人说他常自责,“事情交代不完,怎么能放心?”


他经历的中国社会和经济大转型,能讲的成果无数。上海浦东陆家嘴高楼林立,外滩金融中心崛起,背后有黄菊和一代人的心血,他的创新思路,是当代上海腾飞的推手之一。


**如果说执着推动制度化,可能低估了环境赋予的特殊变量。关键节点,“人治”思维决定,有时候比“规则”管用。**


有人批评他不够激进,也有人觉得他风格过硬,容易得罪人。两种看法交织,褒贬难分。历史推他东奔西走,他却没留下只属于个人的标签。很多上海本地老人至今还记得,90年代的翠湖边,他曾独自巡视施工、跟工程队长抬杠,这些普通场面,却不容易在报纸上看见吧。


现实不允许“绝对的成功范式”。数据会说话,据上海市政府年鉴,1991—1995年间,GDP年均增速逾13%,基础设施投资翻了三番,黄菊在岗期间产业升级速度全国领先。翻看外媒,纽约时报那期评价他“坚决而审慎”,但指责他对某些社会问题涉及不深。理解与不解都在此。


他不是完人。那一代干部身上的复杂性,黄菊身上尤为突出。既有技术理性,又有“拍板”蛮劲。既提倡守制度,事急时又会下令特殊处理。历史记载不会捕捉细节的全部,但那些细节,却是他这个政坛人物的真实印记。


黄菊一生定格在了变革的浪潮中。他的故事没有套路可循,也不必完美下场。推动城市、影响经济、关心民生、敬畏法规、改造体制交错在一处。这样的历史片段,给人留下一些模糊的、真实的思考和感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