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拒绝合群。

可现实却不容许一个人完全不合群,需要从人群中获取利益。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处理群处的情况呢?

一些三五人的聚会,还好,大家知根知底,有话直说。

一大群人吃饭的情况,就不好办了,聚会的场面、效果,都不是你想要的。

因而,建议你跟一大群人吃饭时,学会提前离席。

人生建议:跟一大群人吃饭时,最好是提前离席

01

一大群人吃饭,内耗很明显。

在社会学中,有一个旁观者效应,又叫责任分散效应。

也就是说,一个群体的行为,会分散到每一个成员。一旦恶果发生了,没有一个人是局外人。就连旁观者,都会卷入其中。

用古人的话,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饭局:楚王断带。

春秋时期的某一天,楚王请文武百官一起吃饭。

饭局大概是从中午开始,大家吃吃喝喝后,就聊得海阔天空。楚王还反复吩咐厨房添菜。

到了傍晚,饭局还没有散去。楚王又吩咐人点灯,然后继续喝酒。

忽然,一阵风吹过来,灯被吹灭了,到处一片黑暗。

楚王身边,有一个美貌的宠姬:许姬。

有人对许姬,仰慕了很久,一直没有机会接近。就借着酒劲,还有黑暗,靠近许姬,并且触碰了一下,感受肌肤之亲。

许姬意识到,自己被侵犯了,顺手一捞,把对方的帽子的带子扯下来。

许姬告诉楚王,有人侵犯自己,留下帽带作为证据,待会重新点灯,看谁的帽子少了一根带子。

这下子,楚王就尴尬了:如果发现了侵犯许姬的官员,就必须问罪,很扫兴;如果不理会许姬的诉求,这夫妻的情分,也说不过去。

黑暗中,楚王发号施令:“请大家把帽子脱掉,然后点灯,继续喝酒。”这一场尴尬,就糊弄过去了。

一大批人,都点赞楚王的大度。

话说回来,楚王放过了大臣,却让许姬受伤了,并没有双赢。

类似的情况,在很多饭局上都有。比方说,同学聚会,有人借助酒劲,就表白初恋,甚至拥抱;同事聚会,有人喝醉了,就抖落工作中的丑闻;亲戚聚会,有人翻旧账......

综合分析,会发现,人多的饭局,有几个方面的内耗。

人多的饭局,结账是个问题。数额很大,一般人承受不住。如果是AA制,也有人会忘记凑钱,或者故意不凑,引发不愉快。

人多的饭局,醉酒是一个问题。万一有人喝醉之后开车,或者一醉不醒。结果很糟糕。并且,人多了,劝酒的人也会有,醉酒的概率很高。

人多的饭局,人性复杂,总有人行骗,有人好色,有人故意挑拨离间,还有人借机会谄媚,看有没有机会攀关系。

人多的饭局,难免有恶语攻击。不是所有的人,都在一个层次。一开始是反驳,三观不同,后来是矛盾激化。

人多的饭局,小项目很多,耗费精力。你在饭局上,也许要看他人的表演,假装配合。

人生建议:跟一大群人吃饭时,最好是提前离席

02

学会提前离席,及时止损。

我们会下意识地回避人多的饭局,也尽量不请一大群人吃饭。但是你受到亲戚朋友的邀约,或者带着某种利益,还是会卷入人多的饭局。

等你到了饭局现场,才发现,人太多了。

这时候,你不要一直和周围的人尬聊,也不要看到大家醉酒的样子,如坐针毡。

学会体面地退出,这是你应该有的智慧。

在秦朝末年,项羽请刘邦吃饭,摆设了鸿门宴。刘邦就找了一个机会,开溜了。否则刘邦可能在饭局上,命都丢了。

对于刘邦的做法,很大一批人都认可。并且刘邦后来建立了西汉,成为了真正的胜利者。

可见,提前离席,并不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反而成为“最理智的那个人”。

具体来说,建议你做以下几件事,礼貌地离席。

第一,谁邀约你参与饭局,你就和谁打招呼,表达感谢。同时,对其暗示,自己还有另外的事情,很急,可能会提前离开。

第二,看看饭局上,还有其他什么熟人。也友善地交流一下。这就起到了社交的作用。其他的人,就随意了。

第三,拒绝酒杯。比方说,大家都端起酒杯的时候,你就表示,自己不喝酒,埋头吃饭。就是你会喝酒,也要装不会喝酒,说自己最近身体不适合喝酒,还要开车等。没有喝酒,你就不会推杯换盏,少了一些互动,也不会被酒友拉住。

第四,寻找离开的借口。比方说,家里还有孩子要管,有老母亲要管。也可以说,要去赶火车。

找借口,是谎言,但也体现了自己的礼貌。避免了唐突。

第五,离开的时候,不要拆散大家的饭局,最好是悄悄开溜,而不是大张旗鼓。你和身边的人示意,自己要离席。对于其他饭桌上的人,不要去打扰。毕竟,你离开了,其他还要好好吃饭。

人生建议:跟一大群人吃饭时,最好是提前离席

03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破窗效应”。

一套房子,一个窗户破了,没有及时修理,那么接下来会有更多的窗户破裂,直到房子彻底破败。

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修复第一个破窗户。避免接下来的破事发生。

千万不要碍于情面,苦了自己,还勉为其难地迎合他人。

我们要借助群体发展自己,但是不要过分合群。一大群人混一起,这场面不可控,人与人的印象也不深刻,关系是留不住的。

远离大群体,搭建小团体,人缘更真实。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