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严查!香港海关在4月2日的一份声明中表示:在一出境集装箱内发现了25171.85公斤锑,众所周知,这个东西可是我国明令禁止出口的,居然还有人敢向外国出口,数量更是高达25吨!
信源:香港海关
25吨,听起来像个冰冷的数字,但如果它代表着可以制造数万枚先进导弹的关键战略金属——锑,那就非同小可了。
2025年4月,香港海关的一次普通检查,揭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件:一个集装箱里装载了25171.85公斤的锑锭,准备运往其他国家。要知道,这被称为“工业万金油”的锑锭在中国早已被列为出口管制物资,是明令严禁出口的!
锑,这种金属看起来并不起眼,实际上是现代工业和国防科技的重要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太阳能电池、阻燃剂等领域。尤其是在军事工业方面,锑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南京大学材料学教授老王所说:“离开了锑,很多高精尖武器都无法生产。”
25吨锑如果被敌对势力拿到,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会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甚至影响到武器装备的生产制造。这些锑可能被用于增强敌对势力的军事实力,削弱我们的防御能力
从全球来看,中国是锑资源大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因为国内锑矿资源很少,所以非常依赖中国的供应。
早在2024年,美国国防部投入巨资,花费2亿美元重新启用内华达州的一座老旧锑矿。然而,这座矿的年产量仅为500吨,对于美国军工行业的需求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现在由于中美贸易关系变得紧张,中国加强了对锑的出口管理,锑的价格立刻大幅上涨。这使得国际市场上对锑的需求更加强烈,一些人为了获取非法利润,不惜冒险走私锑。
这批锑锭想方设法流出国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从国内锑矿企业到香港出境货运场,走私链条环节复杂。从最初获取货源到最终运输出境,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漏洞
2024年江苏南京的仓库经理盗卖锑锭案和2023年深圳海关查获的伪报品名走私锑矿案,都说明仓库管理和海关检查存在薄弱之处。
这次出现的25吨锑锭,更反映出监管链条存在系统性风险:可能存在内外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内地海关的监管可能存在疏漏,出口配额管理制度可能被人钻了空子。
这事儿肯定不简单,25吨锑锭走私,不是一般人能搞定的,背后肯定有个大团伙。他们组织严密,各有分工。不仅得有搞到货的路子,还得摸清海关的规矩,说不定仓库和港口里都有他们的人。更让人担心的是,会不会有更大的后台在罩着他们?
事件发生后,香港海关关长何佩珊立刻成立了专门小组,并且引进人工智能扫描技术,以此来加强边境的巡查力度。之后,海关又陆续破获了几起小型的锑锭走私案件。
不过,这些措施只能说是补救行为,更关键的是要从源头到香港港口,建立一个全面、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必须加强对锑矿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出口配额管理制度,提高海关检查的科技化水平,严厉打击走私犯罪行为,深挖背后的“保护伞”。
这25吨锑锭的事件,不仅说明我们在重要资源的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更提醒我们国家安全面临风险。要有效保护国家战略资源,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需要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同时也要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安全意识,共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
近年来,我国对稀有金属的出口管控逐步升级。除了锑,钨、碲、铋、钼、铟等金属也被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单。
这些金属在半导体、军工和工业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例如,钨用于制造导弹部件,碲用于太阳能电池,铋用于医药和合金制造,钼用于钢铁工业,铟用于半导体和光伏产业。
一直以来,美国对我国科技产业的打压促使我国以稀有金属为“战略武器”进行反制。例如,美国军工产业严重依赖我国的钨、铟等材料,通过出口管制可以削弱其供应链稳定性。
我国在钨、铟、镓等金属的全球储量与产量占比超过50%,通过出口管制可以推动全球供应链重构,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我国稀有金属储采比偏低,出口限制可以避免资源过度开采,同时引导国内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升级。
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掌控能力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筹码。通过限制出口,我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多的主动权,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战略层面,都能占据优势。
美国一直对我国的高科技产业进行限制和打压,我国通过限制对美国的关键稀有金属出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对我国高科技限制的影响,维护本国产业和合法权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