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死后,他的皇位由谁继承是清朝一个非常大的谜团。官史野史说法不一,民间盛传着雍正皇帝联合隆科多篡改继位诏书,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二月河的《康熙王朝》祸起萧墙一卷更是将九龙夺嫡一事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以目前的研究来说,由于清朝诏书有满汉蒙多族文字构成,雍正篡改诏书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康熙留有遗诏由雍正继位应该是史实。但与此同时却依然留有一个谜团,那就是九龙夺嫡另一个主人公大将军王允禵为什么会抛下十万大军只身来到北京城。难道他真的对清朝忠心耿耿,无心皇位,也不担心到北京后被雍正杀害吗?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雍正的心腹年羹尧担任川陕总督一职,可以在军中制约允禵,让允禵翻不起波浪,大局已定的情况之下,允禵只好缴械认输,乖乖到京城向新皇帝雍正称臣。但自相矛盾的是,允禵乃是大将军王,年羹尧不过是总督,要受允禵节制,怎么可能反制上司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朝鲜使臣的记载中找到答案。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朝鲜派出了李混为正使的使团来清朝朝觐,该使团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到达北京,雍正元年四月初二回国,正好经历了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回国以后,他们记录了在清朝的所见所闻。 上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康熙皇帝始自南海子回驾畅春苑。初八日感冒风寒,而症非大殷,故七旬庆诏以十一、十二两日连续发遣于各省。而十三日早朝,与内阁诸臣议国政,毕,气忽昏迷不省。大学士王琰跪问病,仍请国事何如。请至再三,皇帝睁目不言。是日酉时崩逝。二更量移驾还宫。十五日,大学士马齐、九门提督隆科多,及十二王等相与谋议,称有遗诏,拥立新君后始为举哀。二十日,颁登极诏书。以此多有人言,或称秘不发丧,或称矫诏袭位。内间事秘,莫测端倪。 在朝鲜使臣的眼中,康熙皇帝的死是很突然的,初八日感染风寒,十三日早期时突然昏了过去。此时大学士王琰问由谁继位,但康熙皇帝却只是睁眼不说,然后不久就去世了。到了十五日,突然传出康熙有留下遗诏,由雍正继位,二十日雍正皇帝颁布登极诏书,正式登基,并且在当时市井中就已经盛传着雍正矫诏袭位的消息。
然后朝鲜使臣也将自己的猜想写了下来。 而至于矫诏,则似是实状。所谓十四王者,与新君同腹兄弟,而康熙爱子,且有民誉,往年拜征西大将军往征西贼矣。上年四月,自军中入朝,则父子相对,亲赐玉玺以送。及至十一月感疾之初,密诏召之,未及到而先崩。新君即位后,以其拥兵在外,虑或不受命,假称康熙诏命,使之入朝,而责其违限十日,不即召见。 朝鲜这里所说的矫诏,并不是说雍正伪造传位诏书,而是担心拥兵自重的允禵有异心起兵造反,于是便假借康熙的诏命召回远在西北的允禵。
那雍正是怎么令允禵相信是康熙的诏令的呢?雍正使了个小花招,用“咨”的方式发布谕旨。所谓咨”,也就亲王寄信的方式。这种寄信谕旨的方式,属不经内阁明发的“密旨”,一是因为不经过内阁明发,保密性很强,只有发布谕旨的皇帝、承旨者(或寄信者)、接旨者知晓,二是利用了这三者之间的特殊的关系。雍正是允禵的同胞兄弟,也是康熙得力的臣子,康熙让雍正发密诏给允禵,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允禵因此不加怀疑。 雍正的谕旨也写得极其含糊,并没有直接说康熙驾崩,只是说“皇考大事”,令允禵误以为康熙没有死,把他急召回来,是因为想让他继位。看到皇位有望,允禵自然乐于进京。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十四阿哥允棚,势难暂离。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来,恐于心不安。
这种说法同样出现在耶酥会士巴多明神父写给杜赫德神父的信上。这封信写在雍正皇帝死后一周年,虽然出现的时间迟,但至于可以说明这个说法在当时是有很多人相信并广为流传的。
新皇帝(指示雍正帝)一即位,就冒用己故皇帝的名义,好像他还活着,派人接连送急件到鞑靼,命十四亲王把官印交给他指定的人,不必带很多随从,尽早回北京商讨一件最重要的大事。十四亲王立即遵命,他只是到了离朝廷还有三天路程的时候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从康熙驾崩到雍正继位这段时间的事情我们大体就清楚。康熙去世以后,雍正先控制京城局面,确立下自己的皇位,随后再用咨文的方式假传康熙谕旨,召回大将军王允禵。允禵信以为真,只身赶回京城,并把军务交给旁人。等走到京城附近的时候,才知道康熙已经驾崩,雍正即位的消息,但此时再想回到西北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另一边他的军队已经被年羹尧接管,无奈之下他只得向雍正称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