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妙黛

来源|妙黛有言

ID|miaodaiyouyan

最近看韩剧《遇见你》很感动,其实有很多话题想写。

但是最想说的,还是金明“白眼狼”的问题。

作为亚洲文化里面,她言语中嫌弃父母穷,确实是刺痛了很多人。

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文化语境中,不能够被提起的部分。

所以我想和大家聊聊。


01

热播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中,有一幕我记得很清楚。

妈妈看着金明堆了一地新买的鞋子,有点不解地问:“怎么买这么多啊?”

金明停顿了一下,语气没什么情绪地说:“小时候你不给我买新衣服,我现在就想买很多。”

她好像只是说了一句再普通不过的事实,普通又安静。

但那句话,像一根细针,扎在母亲的心上。

那种被揭穿时刻,又尴尬又委屈。

明明她已经倾尽所有地给了金明最好的,怎么孩子还是记得这些事?怎么她还是“那个做得不够好的人”?

可金明真的怪她了吗?

没有。

她只是终于有了一点自由,可以为那个小时候穿着旧衣服、总是羡慕别人的自己,多买几双鞋了。

她没有哭,也没有抱怨。

她只是终于敢承认——那时候,其实挺难的。

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瞬间:

当你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一段往事、一个遗憾,本意是想缓一缓压在心里太久的重量,但对方却沉默了、生气了、受伤了。

然后你又开始反过来安慰对方:不是你的错,我不是怪你……”

可你明明,只是想说一句自己的感受而已。

这个过程说不清哪里不对,但你就是觉得拧巴。

明明大家都没有恶意,却都像在承担一场没必要的“情绪债”。

那一刻我们才意识到:关系最令人疲惫的,往往不是冲突,而是错位。

02

真正让人疲惫的,是你以为我在怪你

金明说的那句话“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新衣服穿”,明明只是个回忆,却像个炸弹,砰地一下,让母亲脸色一变。

不是因为金明说了什么狠话,而是她说的,恰恰是母亲最怕被说出口的事

母亲的沉默和难受,不是因为金明让她难堪,而是因为她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尽全力之后,孩子还是留下了一个空白。

她为了赚钱,从一个“卖菜都不好意思吆喝的文艺少女”,变成了一个在路边摊卖海鲜,还要蹲着路边吃饭的中年妇女。

为了给金明最好的教育,她该卖房子卖房子,该抛开脸面就抛开脸面。

给了足够的爱,也给了力所能及的物质。

但是,金明还是有遗憾。

这种“我已经拼尽了,却依然不够”的感受,最容易让人委屈、崩溃,甚至有点羞耻。

但这真的是金明的错吗?

她没有逼着妈妈“为当年负责”,也没有说“你害我变成现在这样”,她只是说:我记得,那时候我确实挺失落的。

现在我长大了,我不再忍着不说,我买一双鞋给小时候的我,这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不再压抑。

但母亲听到的,却是:“你当年做得不好,是“你亏欠我”。

这一刻,没有人吵架、没有人翻脸,但情绪的错位已经发生了。

金明说的是她自己,母亲听的是自己被指责。

这一幕其实太常见了:

孩子终于鼓起勇气说:“我小时候其实很难过”;妈妈眼圈红了,说:“我真的已经尽力了。”

于是孩子收回情绪,说:“我知道,你很不容易。”

你看,一句话没说完,又变成了照顾大人的小孩。

但我们都忘了,这本来只是一个人的情绪,不是谁的指责;

这不过是一次自我疗愈,不该变成一次彼此伤害。

03

自己要处理的情绪,不必在别人身上找出口

很多人长大以后开始觉察自己小时候的某些伤:

“我小时候经常一个人回家,那时候真的很孤独。” “你们总说我是懂事的,但我只是没人听我说话。” “你说你是为我好,可你从来没问过我愿不愿意。”

他们不是为了控诉,也不是为了把父母拖上“审判台”,而是他们终于可以不再否认那时候的感受了。

但往往这时候,最亲近的人,反而最容易受伤。

妈妈说:“我那时候那么辛苦,你怎么还怪我?”

爸爸说:“你现在过得好好的,还提那些干嘛?”

甚至还有人说:“我们那时候条件不好,你凭什么计较?”

可问题是,那时候条件不好这件事,孩子也知道啊。

只是,那时候的自己,依然会羡慕别人穿新衣服。

只是那点羡慕、委屈、失望,不代表“不懂事”,更不代表“忘恩负义”。

只是一个人终于想承认:当时我确实有点难过。

而这个承认,不是为了让谁补偿,更不是为了制造愧疚,只是为了让自己从那一页人生里走出来,不再用理解别人来压住自己。

但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被教导要体谅、要懂事、要换位思考,以至于长大后连“表达感受”都变成了“对别人残忍”。

我们开始怕——

怕自己一说出什么,对方就难过; 怕自己一诚实,就成了冷血无情的人; 怕自己稍微揭露一点真相,就破坏了一整个关系。

所以,我们只好学会一句万能的自我安慰:“我不说,是我善良。”

但这种善良,真的不是成熟,它只是让每段关系里都多了一个沉默的哑巴。

04

真正健康的亲密,不是彼此背负

人和人之间的误会,很多时候并不是谁真的做错了。

而是我们都太容易,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责任。

金明说出“我小时候没有新衣服”这句话时,她并没有拉住妈妈说:“你得补给我。”

她自己买了鞋,也没有花家里一分钱,她已经学会自己去填补那个空白了。

但母亲没有学会的,是:怎么面对“我尽力了,但还是有遗憾”这件事。

这不是她的错,但这是她自己的人生课题。

她需要自己去和那个“不完美的母亲身份”和解,而不是把女儿的诚实,当成一次“否定全部”。

关系最好的状态,不是你不说、我不痛;

而是你说出你的遗憾,我也能照顾好我的愧疚,我们各自站稳在自己的感受上,不拖累彼此

爱一个人,不等于你要替他消化所有情绪;

理解一个人,也不代表你得闭嘴、不准表达。

我们都在处理自己的故事,你可以说出你的那一部分,我也不必把它听成攻击,

而是说一句:“我听见了。”

也许我们谁都没有做得那么好,但这不妨碍,我们都在尽力往前走。

有时候,说出伤,是为了放过自己,不是伤害别人

如果你现在也像金明一样,开始察觉、开始回头,不必责怪自己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楚,为什么还在意。

这不是你不成熟,不懂感恩,而是你终于不再为了“别人能不能承受”,把自己的心情藏起来。

你也不必替别人修补什么。

父母的愧疚,是他们自己要面对的。

你的伤口,是你自己会照顾好的。

我们各自都有过去,也许都不完美,但我们可以各自弥补、各自理解、各自修复。

你买一双鞋,不是为了怪谁,只是为了抱抱小时候那个,总穿着旧衣服的自己。

我们可以温柔地彼此理解,但不再彼此承担。

这,是我们长大之后,给自己最温柔的自由。

你有没有试过鼓起勇气说出过去的遗憾,却又被误解成“在指责”?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最想对小时候的自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也许有人正在经历相同的误解和心结。

愿我们都学会温柔说出自己的伤,也学会放过那些曾经尽力却不完美的大人。

作者:妙黛,中科院心理研究生,多平台签约爆文作者,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90后辣妈。文章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

☜♡☞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