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中国造不出高端发动机?日企拆开红旗车,发现中国已走在时代前面
2789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航空发动机的国产化之路,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1954年8月16日,株洲那间墙泥都没干透的工厂里,新中国第一台M-11发动机通过最终测试。
要知道当时连专业设备都没有,工人用痰盂当镀槽、靠锉刀手工打磨零件,七个月零三天就完成了苏联要求两年完成的任务。
这件事至今都让人感慨: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
当年那本从旧书摊淘来的《电镀法》,和老技工用开水缸加热的土办法,恰恰说明自主研发的基因早就刻在骨子里。
后来株洲诞生的"玉龙"涡轴发动机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再到去年AES100完成高空模拟试验,民用发动机也追上来了。七十年前苏联图纸都要重画三千多张,如今连试验标准都是自己定的。
现在全球近三成发动机产能在中国,2025年预计产量突破15万台。但更关键的是,每台国产战鹰腾空的背后,都是当年那代人在简陋厂房里用锉刀打磨出的底气。航空工业的进步从来不是数据堆砌,是像株洲老师傅说的:"没有条件?那就用命来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