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瑞典举行的中美第三轮会谈已正式结束,这次会谈持续一天半,双方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谈结束后,美国财长贝森特继续对中国提出批评,而中国谈判代表李成钢的总结也展现了鲜明立场。
不过如果仅从谈判成果来衡量的话,这次的谈判实际上称不上“成功”二字。
根据会谈达成的共识,双方同意继续推进相关措施的延长期限,美方已暂停的24%对等关税部分以及中方的反制措施将如期延长90天。
这表明,在关税问题上,双方仅仅只是维持现有状态,尚未取得更进一步的实质性进展。
而且在会后,美国财长贝森特依然在避实就虚,对包括美国当前对中国征收关税的具体情况等关键问题避而不谈,反而将重点放在指责中国购买伊朗石油。
他在发言中表示:“中国购买了90%的伊朗石油,我们对此事表示关注。”
对此,中国代表多次强调中伊之间的石油贸易是正常的商业往来,但美方代表却在会谈中频繁提及此事,对中方施压,显然就是在借机发难。
随后,中美贸易牵头人何立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他指出,双方合作将带来双赢,而对抗则会对双方造成损害,何立峰表示,未来的会谈中应着力减少误解,增进共识,以推动务实合作。
在中方发布声明约半小时后,美方才发表了一份姗姗来迟的声明,表示愿与中方共同努力,推动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向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罕见地淡化了特朗普可能拒绝延长关税休战协议的可能性,并且打了一手好“太极拳”。
他表示:“会谈非常有建设性,但目前尚未达成协议。最终结果将由特朗普总统决定。”
而就在此前一天,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曾对媒体表示,“此次谈判极有可能达成延长关税休战协议的共识。”
然而,目前美国谈判团队对外的表态是,是否延长8月12日到期的中美贸易休战协议,或是否将中国的关税税率再次提升至三位数,最终仍需由特朗普作出决定。
可全世界都知道,特朗普的性格反复无常,经常想一出是一出,这最后的“决定”恐怕没这么容易作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之间的任何经济摩擦,都会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对世界经济造成显著影响。
今年以来,中美在贸易领域的矛盾持续加剧,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内试图重塑世界贸易体系,但同时又不愿承担全球化带来的责任和成本。
在挑起关税争端后,中美之间出现了许多原本不必要的矛盾,其中包括美国高度关注的稀土问题。
由于美国对中国实施高额关税政策,中国采取了收紧稀土出口的措施。
尽管在伦敦会谈后,中国部分放宽了稀土出口限制,但当前出口量仍然非常低,仅能满足民用企业的基本需求,甚至无法完全支持其正常生产,更无法满足军用领域的需求。
所以在美国的一百多个谈判目标中,中国是最特殊的,美国对中国既不愿让步,也无法拿捏,甚至连强硬一点的威胁都做不到。
特朗普并非不愿意对中国实施制裁,而是面临实际困难,担忧中美经济脱钩可能带来的冲击,以及中国采取的反制措施对美国的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有所顾忌,然而从长期来看,美国对中国保持战略竞争的意图始终存在。
因此,持续增强自身国力,提升综合实力,确保美国无法轻易采取针对性行动,是中国必须努力的方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