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陕西宝鸡:1941年,美国人镜头里河南难民的生活景象
5969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抗战时期,陕西宝鸡是抗战大后方,随着沦陷区很多工厂陆续迁入,陇海铁路西宝段通车,大量难民涌入宝鸡。
1941年夏,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卡尔·迈登斯夫妇来到宝鸡,用相机记录下河南难民在当地的生活和工作景象。
宝鸡车站
日本侵华时期,因为连年战乱和花园口的决堤,大量的河南难民沿陇海铁路向西逃亡,他们或徒步、或扒火车,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宝鸡。
部落
这些西逃的河南人从郑州或洛阳出发,经三门峡、潼关进入陕西境内,最终在宝鸡落下了脚。
独轮车队
七七事变之前,宝鸡是一座人口不足万人的西北小城,淞沪会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推动 “工业内迁”,大批沿海工厂经陇海铁路迁入宝鸡,使得人口剧增,到1941年时,人口已达十万之众。
窝棚
尽管宝鸡建设了新市区,但依旧无法容纳潮水一般涌来的移民,很多难民只能在城外搭起窝棚暂时栖身。
搭建窝棚
这些窝棚是用茅草和木棍搭起来了,十分简陋。但图中这个捆扎茅草的男子依然喜气洋洋,比起战乱频仍、天灾不断的老家,这里要安宁很多。
打招呼
卡尔·迈登斯的妻子雪莱·迈登斯前往难民聚居区采访,并且和几名坐在窝棚门前的女子打招呼。一对洋人男女的突然到来让这些朴实的难民非常惊讶。
交谈
在窝棚前的凉棚之下,雪莱(戴草帽者)和难民一样席地而坐,相谈甚欢,看样子雪莱是懂一些中文的。
河边
和中原先人一样,这些难民也是择水而居,在窝棚的旁边,便是一条河。可以看到河上架设的木桥。1938年,在宝鸡南关外渡口处建有一座民用木桥,次年又在一里之外,建了一座军用木桥。
小水池
一些难民已经在河滩上建起了永久性住房,在居民区中间,有一口小小的圆形池塘,这里成了每天最热闹的地方。
挑水
这个池塘实在很神奇,似乎有取之不尽的水源,大概是因于不远处的大河相连接的缘故。大批的男子挑着洋铁皮方桶来此取水。
洗衣服
女人和孩子们则坐在池塘边洗衣服。对于孩子们来说,坐在水池边上浣洗衣物更像是在玩耍。
女孩子
夏日的太阳很烈,人们在干活的时候顶着头巾或带着草帽。图中的女孩子裹着小脚,正在搓板上搓洗衣服,旁边则是她的母亲,娘俩似乎发生了口角,女孩的神情有点悲伤。
母子
一名年轻的难民女子抱着粗瓷海碗,正在喂怀里的孩子喝水。女子长相清秀,留着老式的发型。
第二张
相信很多喜欢老照片的人都见过这对母子的照片,其实当时迈登斯一共拍摄了四张,大概是因为这对母子长相漂亮且更具代表性的缘故吧。
第三张
关于这对母子的信息,网上有说是拍摄于宝鸡县武功镇一个施粥的寺庙门口,但从母子的状态和手中碗里盛着的清水看,显然并不准确。
第四张
说到赈灾,便不得不提一下常香玉。当年她也是逃往宝鸡的难民之一,为了解决河南难民的生存危机,她带着戏班子在当地进行义演,所获取的收入分文不要,全部用于购买粮食和安置难民。
自力更生
当时的宝鸡,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工合”运动。河南难民积极加入其中,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同时也支援前线的抗战。
生产自救
这是一处难民劳动的现场,可以看到,参加劳动的不但有老人,妇女,还有不少的儿童。
老爷子
宝鸡城外的道路上,一个袒胸露腹的老爷子侧身坐在驴背上,肩膀上挂着一只秤砣,应该是一个做小买卖的小贩。好奇他的毛驴是哪里来的,或许是从河南老家一路骑过来的也未可知,因为当年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