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月,江苏南京。某座老巷里新添了个哭声,父母干脆就给孩子取了大名,这世界安静地转着,谁也没空瞎想这个家庭会不会跑出什么人物。李金复,工人家里出来的男孩,转眼上学,一直被老师夸聪明,成绩排在前列。13中学录取名单贴出来,他那时才15岁,跑回家说自己被重点中学看中了,没人觉得蹊跷。


1960年的特招来了,西军电在全国悄悄挑学生。这天,学校教导主任把李金复喊进会议室,他还以为是不是自己闯了祸。结果主任说,你要去军事院校,回家问下爸妈同不同意。走廊里有人路过,没放在心上。没过几天,他成了西军电的一员。这种机会落到谁身上,都会琢磨会不会是阴差阳错。

他是在役时间最短的将军:晋少将仅4个月就转业,新岗位充满挑战


进西安那天,火车刚到郊区,窗外一排排矮房子灰扑扑,大家心凉了半截。可快到学校忽然建筑拔地而起,灯光一片,人的念头也跟着节奏变了,大家都想,是不是今后真得靠本事说话?这种自尊心,有点像考试成绩刚过线后一阵得意。


李金复大学印象最重的,应是入伍训练。新生统一着装,口号喊得响,唱军歌没人跑调,硬是把懒劲儿憋回去。那时没人肯落后,晚自习都自觉去,连放电影也吸引不动人。成绩在前头晃着,班上氛围很足,反倒没人特别觉得煎熬。这种磨合,是不是每代人都要经历?

他是在役时间最短的将军:晋少将仅4个月就转业,新岗位充满挑战


60年代初,一场三年自然灾害全国都熬着。粮食短缺,县里分到的米不算多,饭菜寡淡,熬一锅稀饭大家围在一圈。一到周末,还有堆衣服等着手搓。洗衣房门口热闹得像跳蚤市场,可能有点夸张。


不只是埋头读书,还常被派去面粉厂扛袋子,田里摘白菜也轮得到。这个时候,书包和镐头一起,挺滑稽。学校政策换得频繁,1962年一纸通知下来,全体搬到重庆。这茬琢磨着学校会不会再乱点?李金复也只能随遇而安。

他是在役时间最短的将军:晋少将仅4个月就转业,新岗位充满挑战


大学八年,确实有点长。不是说成绩不行,主要政策朝令夕改,谁也没辙。他和同学就这么挨下来,临毕业时都长了见识。毕业分配,李金复进了国防科工委酒泉基地,一起能去的有七十几人。说实话上岗第一天是有点兴奋,等转铁路、再转部队专列,重复路线坐得人麻了。到兰州,车上有人讲这个地方传得厉害,结果一路风沙,最后全车没精打采。想想,每个年代都有人对未来没太大信心,也没谁提前喊退出。

他是在役时间最短的将军:晋少将仅4个月就转业,新岗位充满挑战


基地条件远谈不上好,吃住都紧张,纪律还压得紧。通讯兵里有不少人改行进地方事业单位,说白了就不想受苦。李金复怎么想的呢?他说问题不在于现在过得苦,“以后肯定还要用我们”。有些道理,有时候说起来谁都认,却不见得做得到。讲实话,他未必真有多大把握。


1970年人事调整,李金复去了太原卫星发射场。这会儿各项设备要重新安装,每天东奔西跑,雷达、输送线、指挥设备统统要管。他没得空混日子,事多掺杂细节,团队磨合又难。有人说这是跳板,升迁快,有人不信。

他是在役时间最短的将军:晋少将仅4个月就转业,新岗位充满挑战


78年,甘肃银川机动雷达测量站成立,李金复被叫去负责组建。岗位排下来了,都说他有条理,当年还有点传言,说人情世故他也玩得转。不到几年,站长的位子给了他。其实里面好多故事,谁愿意说呢。


83年,事情出岔子了。测量站一员工抽完烟把烟头扔在纸篓,结果纸篓起火,牵连设备坏了一大半,火苗一圈圈地烧,处理结果李金复被记处分降职。当时据说有人埋怨管理漏洞,没人欢喜。没见他大哭小叫,事后反倒更拼命。仅过一年职务恢复,算是个翻盘吧。

他是在役时间最短的将军:晋少将仅4个月就转业,新岗位充满挑战


李金复后来又在国防科大进修,卫星、导弹各项发射搞得挺好。高层有几个赞过他,任务一次没掉链子。93年7月军衔定下来,少将军装穿上,虽说没人兴师动众庆祝,确实是大事。


然而谁都猜不到,他刚捞到少将,隔了不到四个月,竟然主动下决心转业。这个转折不合常规,不考虑仕途继续爬?有人质疑是受挫待不下去。可他偏不解释,仅说国家现在最需要经济建设,他想试试其它能力。


那会儿国家重点早转向经济,中信公司门户敞开。邓小平当时叫停旧体制,荣毅仁领着队伍,外资进来一拨拨,业务主抓投融资、地产、进出口。李金复硬生生杀进来,担任上海集团党委书记、副总,外界议论不断。有句话有几分意思,以前他可是“技术将才”不是“经济通”,换赛道,这步棋走得险。有一件没法不提,既然没经验,脚踏实地去学反倒大有收获。中信里几个重大项目,后头都有他在岗,协调劲头尤其足。


刚到位时,他对一些商业流程一头雾水,跟市场部谈项目说错话,媒体没人搭理他。有人问,这算不算大材小用?反正公司那口气很硬核,新人只看你会不会行动。


三年后,中信的发展资料里第一次统计出集团非主营业务稳步增长,那一年金融股权投资扩广超过30%。这个飞速的数字有专家撰文分析,认为与团队执行力密不可分。李金复对此大致认可,但他也坦率讲很多决策是瞎闯,有取巧。他笑言有的事明知道压力大,还非要顶上,这跟军队打仗能一样吗?


实操Case里,一次房地产开发期权分配,他没敢轻易拍板,事后证明谨慎派占了便宜。之后又曾强硬推动战略重组,遭供应链团队抵制,双方博弈拖拉了半年。说最初自信满满,后来也不是没有后悔过。可能年纪上去,反倒没以前那么倔。


另一个侧面,有个“据说”流传已久。李金复在部队工作严谨细致,到企业后风格转变,变得敢冒险,有一次闭门会议上直接否定高级合伙人的方案,当场气氛僵住。可第二天见面,他自己说昨晚想了一夜,还是按对方建议办。这种自打脸的故事,谁能想到是真的还是假的?但结果证明项目没栽。


转业之后,他和团队经常半夜拉会,甚至半开玩笑地问,“到底谁对公司有最后决定权?”并不是夸张,这通常发生在利益分歧点上。有人说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有的人则觉得他有点瞎折腾。


其实,李金复的命运恰恰是和全国体制与时代交错的缩影。工程兵变身金融管理者,理论培训在书架上落灰,现实市场跑道上互掐成了日常。问题来了,下一步要不要再往外贸突破?万一失败呢?答案未必清晰。


工作时间外,他偶尔和过去的战友联系,但更常见的是,夜深人静时还在手机上翻资料,企图找点曾经军旅能用的思路。身边助手提醒他,别太在意成败,重在融进去,这话听听也就算了。但他自己想的真不一定一样。


前两年,李金复还被邀请去参与一项国防科技咨询,会议桌上坐老同事。气氛轻松,他故意插科打诨:“你们怎么什么都让我来评价?”现场哄堂大笑,但没人敢真正忽视他的发言。有人小声说,现在这位属于半路入行的高手,可是也容易犯常识错误。专业看问题,有时还真搞不明白谁占了上风。


反过来说,他在新领域里摔过跟头,也享受过掌舵的快感。也许下一个岗位,别人看他不适应,可他却习惯了变局。至于事业后期那点空白,他本人也不急着作答。试问这种简历,到底该怎么看待?是不是勇敢其实也没那么光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