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是一个国家吗?还不是,但它确实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土。
是否承认巴勒斯坦,背后是一场激烈的政治博弈。
图为马克龙
继7月28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我准备承认巴勒斯坦国”之后。
英国也发表声明:“如果以色列不能满足某某某条件,无法结束加沙的悲惨状况,英国将承认巴勒斯坦国。”
这显然是在向以色列施压。
对此,美国总统特朗普直接回应:“这毫无意义,只会鼓励哈马斯继续作恶。”
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明确反对英、法等国的这一举动。
这就牵涉到国际社会持续多年的争议:到底要不要承认巴勒斯坦为一个国家?
从法理层面看,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 一边成立以色列国,另一边成立巴勒斯坦国。
以色列欣然建国,巴勒斯坦却认为分地不公,以色列所得更好,于是决定开战。
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多国联手支援, 然而合数国之力仍未打赢以色列,以色列的领土反而越打越大。
因此,历次中东战争的结果是:每一次战争后,以色列的领土与影响力都进一步扩大。
尽管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谴责声浪高涨,对巴勒斯坦人的支持也持续升温。
但这一现状并未改变:以色列不仅于1948年成功建国,而且越战越强,如今已成为“中东小霸王”;而巴勒斯坦却迟迟未能建国。
巴勒斯坦之所以未能建国,并非完全受制于以色列的掌控。
在约旦河西岸,政权由阿巴斯主持,这块区域曾是阿拉法特的管辖范围;而在加沙,则由哈马斯掌控,巴掌大的地方,内部却互不相服,客观上加剧了建国的难度:自己内部尚未统一。
巴勒斯坦距离建国最近的一次是在2000年前后。当时克林顿拉着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时任总理巴拉克,在戴维营会谈。
克林顿告诉阿拉法特:只要承认以色列,对以往的领土不再追究,巴勒斯坦即可建国。
然而,阿拉法特颤抖着双手,最终没有签字,他若承认那些领土归以色列,回去恐怕会被极端分子杀害。
于是,戴维营会谈失败,巴勒斯坦建国之路再次遥遥无期。
2023年爆发的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持续至今,世界各国一方面谴责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的饥饿政策,反对其非人道行为。
另一方面,欧洲多国已放出风声:若以色列继续如此,他们将支持巴勒斯坦建国。
图为斯塔默
其中就包括英国、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挪威等国家,他们已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但欧洲大国里有一个例外,德国。德国明确表示“我不能承认”,在这一点上,它与英法等国立场迥异。
讲到这里,你最大的疑问可能是:巴勒斯坦不是早就拥有自己的自治政府了吗?建不建国,它不都作为一个独立实体存在吗?
承认与否,究竟有什么差别?这正是国际社会在法理上极为复杂的一点。
现实中存在许多政治实例:只要多数国家不承认,你就无法被视为“存在”;你无法在联合国正常投票,也难以加入诸多国际机构,处处受限。
按照通行的国际法标准,要被承认为国家,必须同时满足四项条件:固定的领土、永久定居的人口、有效运转的政府,以及与他国建立外交关系。
可巴勒斯坦的领土自己都说不清——它自认为疆域很大,实际能控制的却很小。
若要正式建国,就必须划出明确边界,并公开承认其余土地不属于自己。
谁敢这么做?恐怕不出三天就会遭枪击。这是它难以启齿的现实困境。
人口问题同样棘手。巴勒斯坦坚持认为,当年被以色列驱逐的难民及其繁衍至今的几百万人,都是本国人口;可谁敢公开承认这一点?这又成了横亘在建国路上的一大障碍。
面对这些难题,联合国会议一场接一场。
7月28日,联合国仍在开会讨论“承认巴勒斯坦为国家”的议题。
大国之间分歧依旧,但共识也在一点点推进:巴勒斯坦在联合国逐步获得了某些权益,可以发言、可以拥有观察员地位,这已令以色列大为不满。
图为特朗普
放眼全球,争议不仅存在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西方阵营内部,立场也泾渭分明:美国反对巴勒斯坦建国,德国同样不支持;
而英法及西班牙等国则明确站在巴勒斯坦一边。
试想,若把全世界聚在一起开会,七嘴八舌、各执一词,又哪能有定论?
因此,巴勒斯坦要想真正建国,必须先把内部整合好——约旦河西岸与加沙地区的政治力量必须统一。
面对历史遗留问题,该承认的要承认,该放下的要放下。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诞生一个被全球普遍承认的“巴勒斯坦国”。
然而,四个字——遥遥无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