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说公明党跟自民党“分手”了?这对合作26年的政坛老搭档说散就散,直接把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架在了火上烤。
可熟悉日本政治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其政坛“高频动荡”的又一注脚,毕竟二战后79年里,日本已经换了37任首相,平均两年多就换一茬。
先给大家扒组硬核数据:从1946年吉田茂上任算起,到刚辞职的石破茂,日本战后首相数量直奔40大关。
这里面最“长寿”的是安倍晋三,累计执政3188天,靠着平衡派系和强硬立场创下纪录。而最短命的是羽田孜,1994年上台仅64天就因党内反水被迫下台,连内阁班子都没捂热乎。更夸张的是2006到2012年,6年换了7位首相,民众调侃“刚记住名字就该说再见了”。
这一切的根源,得从日本的政治制度说起。表面看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首相由国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听起来跟英国挺像,但内里藏着“派系毒瘤”。1955年自民党成立时,本就是自由党和民主党为对抗左翼仓促合并的“拼盘”,内部很快分裂成十几个派系。而自民党总裁(大概率是首相)任期仅3年,还能提前改选,这就给了派系博弈可乘之机。
简单说,日本首相更像“派系代言人”。安倍能长期执政,靠的是“安麻体制”整合保守派势力;石破茂闪电辞职,本质是没扛住反安倍派系的联合围剿。只要首相支持率跌穿30%、搞砸选举或卷入丑闻,党内立刻会有人“捅刀子”,启动弹劾机制换人。更坑的是“扭曲国会”——众议院在执政党手里,参议院却被在野党把控,政策根本推不动,首相只能背锅走人。
这次公明党退出联盟,更是把这套玩法暴露得明明白白。自民党刚选完总裁,公明党就以“对黑金政治整改不满”掀桌子,本质是小党对大党的反噬。要知道过去26年,自民党靠公明党的席位才稳坐江山,如今公明党带走众议院24席,自民党196席的家底离过半还差37席,高市早苗能不能当上首相都成了悬念。这算不算打破“大党主导、小党依附”的传统?不好说,但至少说明小党终于敢跟大党叫板了。
频繁换首相的代价,早被日本社会咽进了肚子里。政治上最直接的是政策“翻烧饼”:安倍搞“安倍经济学”,菅义伟改弦更张,岸田又推“新资本主义”,企业刚适应税收政策,新首相又要改,谁还敢长期投资?有数据显示,日本企业长期投资意愿连续10年低于欧美,政策不确定性是主因。
经济上更是恶性循环。石破茂辞职当天,日经指数看似涨了,实则是市场赌高市早苗会延续安倍的宽松政策,属于“利空出尽”的投机心态。但长期来看,首相频繁更替让日本错失了太多机遇:上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几任首相各自为政,错失产业转型窗口,直到现在还在吃电子产业的老本。
外交上更成了笑话。安倍时期搞“印太战略”,菅义伟忙着抱美国大腿,石破茂又想修复对华关系,短短5年政策反复横跳。邻国根本摸不清日本的立场,连美国都吐槽“跟日本谈合作,得先确认首相能撑到签约那天”。这次高市早苗还没上任,就因右翼立场引发周边国家警惕,未来外交怕是更难搞。
最惨的是日本民众。从“经济奇迹”到“失去的三十年”,首相换了一茬又一茬,民生问题却没解决:少子化、老龄化加剧,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有民调显示,68%的日本人认为“频繁换首相让国家没了方向”,但除了吐槽,似乎也没别的办法。
回到这次公明党退盟事件,它更像日本政坛的“地震预警”。26年的联盟说散就散,说明“大党拉小党凑数”的玩法越来越难维系。高市早苗要是真当上首相,要么得拉拢其他小党组建新联盟,要么就得搞少数派政府,不管哪种,都难逃“短命”命运。
说到底,日本首相频繁更换,不是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派系斗争像毒瘤,选举规则像紧箍咒,小党制衡像不定时炸弹。只要这些根子上的问题没解决,就算再出一个安倍,也改变不了“走马灯”的宿命。
下次再看到日本换首相的新闻,别太惊讶——毕竟在他们的政坛逻辑里,稳定才是例外,动荡才是常态。而这次公明党和自民党的“分手”,不过是这场漫长动荡里,最新的一个注脚罢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