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创业友好型城市排名第一、研发人员已超40万……4月28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披露了北京在科技创新、人才吸纳上的最新成果和行动计划。在建设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北京正从政策、培训等多角度对青年进行扶持。为吸引更多海内外人才来到北京,论坛启动了“留学北京+”行动,简化签证办理流程,鼓励国际留学生来到北京就业创业。同时,海内外机构还围绕“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此深化非教育系统国家公派留学选派模式的改革试点。
建设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
随着产业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速,青年在构建可持续创新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具备哪些优势?又扮演着哪些角色?为全面展现青年在科创领域的发展成果,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在论坛上发布了《2024全球青年科技创新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称,北京市研发人员已超过40万,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保持在6%左右,居全球前列。机构方面,北京有92所高校、1000多所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都在全国位居首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的数据,中国创新指数排名位列全球第12位,北京在全球创新集群地区排名第4位。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发布的《报告》梳理了北京在建设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过程中的种种做法。包括给予政策支持和相关专业培训等。以海淀区为例,海淀区通过“薪火共燃”计划、“海LINK”实训计划、“三个一千”领军企业培养工程等,累计培养了1000余名优秀青年企业家、各领域领军人才4000余人次。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与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北京在全国城市创业环境排名第二,企业家精神排名第二,在全国创业友好型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一。
“留学北京+”推出10项便利化措施
作为本届论坛的亮点之一,北京海外学人中心、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会同北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在京高校,共同发布“留学北京+”行动,共推出10项便利化措施,从实习、工作、创业、生活融入四个方面为国际留学生制定服务包。
具体来看,在“留学北京+”行动实施后,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高校的优秀国际留学生,符合条件的均可在京实习。同时,留学生的签证办理流程也将进一步简化,毕业后办理工作许可时,可免除2年工作经验要求。针对近两年取得世界排名前500名高校、国内“双一流”高校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外籍毕业生,将给予首次最长3年有效期的工作许可,符合条件的外籍博士,还可申请在华永久居留。
此外,“留学北京+”行动还将为优秀来华国际留学生搭建在京工作平台,通过京津冀国际青年人才“双百”对接会(GT²HR)、来华留学人才招聘会等,集中发布京津冀地区国际岗位,面向来华国际留学生开放。同时,畅通优秀国际留学生在京创新创业渠道。并为在京国际留学生提供汉语培训、节日联谊、参观交流等多项融入式服务。鼓励更多青年人投身科创事业,论坛上,首钢基金发起设立了全球青年人才创新发展投资基金。
深化公派留学改革试点
为推动更多海内外人才认识北京、了解北京,论坛当天,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联合43家国内外机构共同启动了联系北京·全球创新服务网络(Global Network for Innovation Service,GNIS)。作为“联系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GNIS将以官方网站为载体,分享创新资源、人才政策和服务举措,提供青年人才交流机会,吸引全球人才落地北京。
谈及海内外人才交流现状,北京大学副校长方方分享了一组来自北京大学的数据。近五年时间里,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了超600位教学科研人员,在引进的教学科研人员中,90%为40岁以下青年人才。方方表示,目前北京大学已形成了动态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
此外,北京大学的博雅博士后项目也吸引了来自全球多所高校的150多名博士参加,培养质量得到国内外顶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认可。
实现人才交流互通,海内外机构间的合作必不可少。论坛上,北京海外学人中心还分别与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德国史太白国际商务与创业学院就“联合培养国际化人才”签署了合作协议,启动北京公派出国人才培养德国专项,强化部市合作成果,深化非教育系统国家公派留学选派模式的改革试点。
北京商报记者 赵博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