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2024年初,被称为中国“新经济SaaS第一股”的微盟集团发布了一项潜在业务重组计划,拟将Weimob Inc.(以下简称“微盟”)之全资附属公司上海微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目标公司”)约50%以上的股权进行转让,并拟通过该次潜在交易寻求目标公司在境内资本市场实现部分或整体上市。

出人意料的是,次日微盟集团的股价出现下滑,降幅达11%以上。因此,仅5天后,微盟便以收到股东就潜在交易提出的一系列建设性反馈意见为由,紧急终止了这一计划。该计划的搁浅,也引发了业内人士对微盟的高度关注。

据了解,10年前背靠腾讯,以SaaS模式崛起的微盟,也曾是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上市后的股价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上涨,并于2021年2月涨至33.5港元/股的高位。不过,如今微盟的股价早已跌破发行价。截至4月2日,其收盘价甚至仅为1.6港元。

微盟“不堪”的股价背后,是其近年以来的业绩表现不佳。据Wind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微盟净亏损分别为11.57亿元、7.83亿元和18.29亿元,加上2023年的-7.58亿元。这也意味着,微盟过去四年共计净亏损约45.27亿元。

那么,这个曾经在SaaS市场、二级资本市场十分“得意”的玩家,为何如今依然没有走出亏损的泥潭,甚至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倍感增长压力?

亏损收窄,但盈利仍遥遥无期

前不久,微盟集团发布的2023年财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共实现总收入22.28亿元,同比增长21.1%;经营亏损为6.04亿元,同比收窄67.3%;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7.58亿元,调整后的净亏损为3.9亿元。

尽管微盟亏损在收窄,但是按照其营收水平,微盟亏损数亿,依然是个天文数字。要知道,10年前的微盟面临的市场环境,可是另一番风景。彼时,微盟作为电商SaaS,背靠腾讯微信生态,也是很多传统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合作伙伴。

不过,对于电商SaaS行业而言,客户数量、客户留存率等均是衡量公司经营状况的关键指标,不过微盟如今的客户数量增长、留存率的提升等也难以持续。

究其原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成熟,过去微盟的SaaS模式,已不再是商家“触网”“上线”的唯一选择。无论是微信基于小程序、视频号等自身电商生态的不断完善,还是其他电商SaaS与之竞争,都让过去“背靠大树”的微盟,产品价值大打折扣、竞争力也越来越弱。

据了解,基于微盟的SaaS模式,微盟的主要业务包括订阅解决方案(SaaS软件)和商家解决方案(TSO全链路营销),而前者为细分行业提供产品服务,后者则是为商家提供高效运营的服务。但是,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微盟在该两方面的业务优势,都打了折扣。

正如微盟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孙涛勇此前所言:“2015年我们一年内分别完成了B轮、C轮融资,总计超7亿元,但由于SaaS的变现能⼒受到挑战,又逐步进⼊寒冬期。”

据孙涛勇介绍,在依托SaaS变现的道路难以拓宽之时,微盟也于2016年定下了非常重要的“SaaS+营销”的发展策略。此后微盟的发展也是顺风顺水,不仅推出了智慧零售和智慧酒店等行业解决方案,而且All in小程序,将小程序作为所有产品交互的首选载体。

在资本层面,微盟赴港上市时,其基石投资者包括上海双创文化产业投资中心控股的上海文棠,万达、腾讯、高灯科技联合成立的丙晟科技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汇付天下,阵容豪华。

不过,让微盟发展壮大的腾讯,也让其困在了基于微信生态的“小程序”里。而其困境在于,腾讯的商业生态在逐渐完善,留给微盟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与此同时,随着腾讯、阿里、抖音等平台的互通互联,越来越开放的微信,也让微盟过去在微信生态一家独大的优势变成了劣势。

由此也导致了,微盟集团在“跌跌撞撞”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实现正向盈利。甚至如今看来,依然有些遥遥无期。

节衣缩食只是权宜之计,降本增效恐难一劳永逸

众所周知,一家企业想要提升其盈利能力,实现净利润规模化,只能“开源节流”。而微盟的困境在于,由于其发展一直依托微信生态,所以开源层面高度受限。

而事实证明,近年微盟的付费商户数量出现同比下滑,其在SaaS业务方面的增长空间已所剩无几。例如,据微盟最新财报数据显示,其2023年的付费商户数为96339,同比下降3.3%。唯一的亮点是,每用户的平均收入增长8%至14007元。

微盟付费商户数的下滑,原因非常明显。随着直播电商等平台逐渐走向成熟,电商SaaS的模式早已进入了“寒冬”季节,因此微盟唯有自救才能找到出路。对此,微盟也提出了深耕大客、持续布局AI+SaaS,完善数字商业基础设施。

对于过于依赖微信生态所带来的发展问题,微盟也试图通过多平台布局,来寻找更多商业化的可能性。

例如,微盟也在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拓展商业空间,通过“开源”来获取更多业绩增长路径。只是,相比微盟对微信生态“轻车熟路”,其如何打造基于快手、小红书平台的商业化产品、营销类服务,也是巨大的挑战,毕竟,这些平台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生态,而且运营规则也如同微信,十分多变。

因此,对于微盟而言,业务开源同样充满风险。该部分并不算成熟的业务所创造的营收,能否支撑公司的长远发展,也是一个问号。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微盟也曾试图通过节衣缩食,来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提升公司内部运营的效率。

例如,在员工数量方面,2023年上半年末相比2022年上半年末,其员工数量从近7000名缩减至5700多名。其中,销售及营销人员缩减近200人、研发人员更是大幅缩减近400人。

节衣缩食的效果也是显著的。据其财报数据显示,微盟的研发开支由截至2022年上半年的4.7亿元减少32%至截至2023年上半年的3.19亿元,根本原因也是其研发平均员工人数下降。

尽管组织优化、人员裁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微盟的成本压力,让其离盈利更近一步,但是终究是一个短期发展策略,对于微盟的长期发展而言,依然只是一个“熬”字。

正如业内人士消极地表示,从SaaS整个行业来看,行业进入寒冬已是事实,反弹的机会不大。而微盟只要还处于该赛道,其危机恐怕就不会解除。

商业模式之殇难除,微盟的商业化之困

2022年初,经过疫情“洗礼”并陷入裁员迷雾的有赞,发布了2021年度财报。彼时,由于公司人员数量增加、人力成本上升,公司在销售成本同比下降16.4%的同时,年度亏损同比扩大503.5%,让业界为之震惊。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有赞自2018年借壳上市以来第四年亏损。

有赞难以盈利的事实,也让人们看到了电商SaaS平台的窘境,尤其是在商业模式与盈利能力方面,微盟也几乎陷入了与有赞相同的困境。

据观察,有赞与微盟虽然同处电商SaaS赛道,但是商业模式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主要定位是做一款中小微商家开店的“工具”。而后者则不仅提供工具,还提供平台流量与运营服务。虽然看起来微盟的商业模式更有想象力。

因为中小商家缺的,根本不是工具,而是缺少甚至没有自家的私域流量。而在这种需求逻辑下,基于小程序的SaaS工具,也只能是在中小商家拥有自己的私域流量后,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因此,当有些消费者购买了有赞、微盟等平台动辄上万元的会员服务,开通了小程序商城后,直呼上当,甚至表示:“几万块买了个平台,什么用也没有。”

实际上,有赞在早年就发现了仅靠SaaS工具变现空间有限,因此也将其平台的服务从免费使用其开店工具,升级为付费会员服务,从而筛选精准客户,提升客户活跃度与续费率。而微盟则是通过商家解决方案等服务来弥补该部分的空白,让其提供的解决方案真正能满足用户需求。

只是,即使如此,时至2023年,微盟的订阅解决方案收入依然是微盟的主营业务,占总营收比约为60%。而以营销服务为主的商家解决方案部分,依然没有为微盟带来多大的增长空间。

在其两大核心业务的增长都十分有限之时,微盟也曾尝试借AI、短剧等热门概念,进一步丰富其商业生态,提升其商业化能力。

实际上,过去一年多来,“AI+SaaS”概念被数次提及,对于失速后的SaaS市场而言,也如同久旱逢甘霖。但是风口概念很容易转瞬即逝,微盟能够抓住这样的机遇,也尚未可知。

结语

作为背靠腾讯的SaaS概念股,微盟上市之初,确实获得了不少投资者的青睐。不过,如今微盟不足2港元的股价,却足以证明,微盟早已在资本市场“失势”,甚至可谓有些失意。

综合来看,微盟从2019年上市时的高光时刻迈向被投资者纷纷“抛弃”的至暗时刻,只是经过了短短5年左右的时间。这五年时间,电商SaaS的市场可谓大势已去,而微盟也未能在二级资本市场证明其盈利模式可以成立,以及其具有规模化盈利的能力。

我们期待,在互联网行业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后,这个曾经的行业翘楚,能够用其“最后的倔强”,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为微盟集团的未来,点亮一束希望之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