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国人所料,中方刚把1200万吨美国大豆的订单递过去,美国就立马通告全球要继续针对中国的301调查。
1200万吨美国大豆可不是笔小数目,换算成斤就是240亿斤,要是堆成一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的垛,能堆到几十米高,差不多有十层楼那么高。这分量往美国豆农面前一放,他们心里肯定踏实不少。
要知道美国大豆产量虽高,但中国一直是他们最主要的买家,前些年高峰的时候,美国每三斤大豆里就有一斤是卖到中国的。USDA去年的报告里写着,美国大豆农场有近40%的收入都靠对华出口,要是中国不买,他们的大豆要么烂在仓库里,要么就得降价卖给其他国家,那损失可就大了。
中方愿意下这么大的订单,也不是一时兴起。咱们国内对大豆的需求一直很旺,毕竟豆油是家家户户的厨房必备,豆粕更是养猪养牛的关键饲料。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咱们每年要消耗近1.2亿吨大豆,但自己能产的也就1600万吨左右,剩下的八成多都得靠进口。
之前咱们也从巴西、阿根廷买大豆,但美国大豆有个优势,蛋白含量高,平均比巴西大豆高出1到2个百分点,用来做豆粕喂牲口,长得更快更壮。而且去年美国大豆因为丰收,价格比巴西大豆每吨低了差不多100块人民币,算下来1200万吨能省十几亿成本。
自从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生效后,中方就一直在按协议采购美国农产品,大豆、玉米、棉花都是重点品类。2023年的时候,咱们就买了1300多万吨美国大豆,今年这1200万吨算是延续了之前的采购节奏,既满足国内需求,也给美国农业州一个信号。
只要价格合适、品质达标,合作的大门一直开着。当时不少美国媒体都报道了,伊利诺伊州的豆农约翰接受采访时说,收到中国订单的那天,他立马就给农机行打了电话,订了台新的收割机,就等着今年丰收了卖个好价钱。
这次美国说要“继续针对中国”,借口还是老一套,所谓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准入壁垒”。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的通告里写着,要查中国企业是不是“强制外资企业转让技术”,还要查咱们的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行业有没有“不合理的补贴”。
那美国为啥非要在接了大订单之后搞这出?说白了就是贸易里的“两手牌”。一方面,农业州是美国两党的票仓,尤其是共和党,不少议员都是靠农民的支持才选上的。中国的大豆订单能稳住农业州的选票,这对美国政府来说是必须抓牢的政治资本。
另一方面,美国在高科技、新能源这些领域一直想压制中国发展,301调查就是他们的“施压工具”,先拿农产品订单给点甜头,再用调查逼中国在高端产业上让步,试图既赚走中国的钱,又卡住中国的发展脖子。
这种“给糖又打巴掌”的操作,美国之前就玩过好几次。2021年的时候,中方刚买了800万吨美国玉米,美国转头就把20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了“实体清单”;2022年咱们采购了1000万吨美国棉花,他们又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
咱们中方其实早就摸透了这套路,所以就算美国搞301调查,也没停下合理的采购脚步。商务部发言人之前就说过,中方的采购一直是“市场化、商业化”的,不会因为贸易摩擦就乱买,也不会因为对方施压就不买。
咱们也有自己的应对办法,比如扩大从巴西、俄罗斯的大豆进口,去年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就突破了8000万吨,比前年增长了15%,这样就算美国搞小动作,也不会卡脖子。
美国之前搞了好几次,最后真正落实的制裁措施也没多少,因为他们自己的企业也受不了,比如要是制裁中国的新能源汽车,美国本土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就得跟着倒霉,毕竟中国是他们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
之前2018年贸易摩擦最激烈的时候,美国大豆对华出口暴跌了70%,当时伊利诺伊州的豆农协会直接跑到华盛顿去抗议,逼得美国政府拿出120亿美元给豆农补贴。现在美国经济本身就不景气,根本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所以说,中方递订单、美方搞调查这事儿,看着矛盾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中方是站在自身需求和市场化原则上做事,该买的买,该合作的合作。美方则是把贸易当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想一边赚好处一边搞压制。
不管美国政府怎么闹,市场的规律终究是绕不开的。中方该买的还是会买,该维护自身利益的时候也绝不会手软,这种理性务实的态度,才是大国贸易该有的样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