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刚把上千吨稀土打包装船送往欧洲,转身却收到德国的“退货通知”,虽然不是明着退货,但这口“风”吹得不轻。   德国风电项目突然掉头不选中国风机,反手用自家西门子歌美飒的产品,这笔账不免让人琢磨背后算计。   最关键的是,德国总理默茨过段时间还要访华,这时候出招,想两头讨好,算盘打得挺响。   看账本,中国在2025年前七个月对欧洲出口的稀土永磁体多达11476.77吨,德国独占5534吨,占了欧洲进口量将近一半。   再细看7月数据,中国出口钕铁硼磁体5577.13吨,其中1528.85吨流向欧洲。德国的新能源产业靠这些磁体“转”,车企电机、风电涡轮、工业机器人,样样都离不开。   大众、宝马、奔驰的电机要靠中科三环供货,西门子的风机要用中国出产的高性能磁钢,博世的机器人一年吃掉的磁体比一些中小国家都多。   话音还没落,德国风电开发商Luxcara就在8月25日甩出一纸声明,说他们的Waterkant海上风电项目不打算用中国明阳智能的涡轮了,转而选择跟德国西门子歌美飒合作。   理由听上去很“工程师”:说是新选的型号跟隔壁项目一致,方便运营。   但后面加的一句“安全性提升是附带好处”,才是点睛之笔,瞬间让这桩合同多了几分政治味。   要知道,就在今年欧盟启动了对中国风电设备的反补贴调查,明面上是查补贴,实际上是对“中国制造”进军欧洲能源市场的警惕。   德国国内一些声音也不客气,说中国企业“可能接触到关键基础设施”,不放心。Luxcara这时候解约,不像是工程师拍板,却像是政治顾问写的剧本。   荣鼎集团的顾问诺亚·巴尔金就说得直白:“企业撤单,是帮政府挡枪,默茨政府不方便自己说‘不’,就让市场来演戏。”   站在中国这边看,风电合同被搅黄了,但稀土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德国运。明阳智能一边被“退货”,一边还在德国找机会设厂,继续推技术、谈合作。   中国政府也没发火,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只是淡淡回应了一句,“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没点德国名,也没提Luxcara,留足了缓和的空间。   这份克制背后,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德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不是嘴上一说“去风险”就能断的。   欧洲唯一能量产磁体的工厂还在爱沙尼亚,产能2000吨/年,连德国自己的一半需求都不够。更麻烦的是,厂里还没能力分离重稀土,原料还得从中国进。   其他想搞“国产替代”的项目,不是技术不过关,就是成本太高。瑞典那套循环回收技术,提纯成本是中国的4倍,客户直接投了反对票。   挪威和瑞典那些矿,环评一拖就是十年起步,光处理放射性废物都让开发商头疼到想放弃。   眼下的局面是,德国嘴上说要“减少依赖”,手里的订单却离不开中国。就连那些喊着要对中国强硬的政客,背后也知道不能真翻脸。   8月,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在亚洲一通批评中国,说中国在台海、南海“搞事”,还想拉八个国家组团对抗中国。但回头一看,德国企业却在加码中国市场。   博世宣布10亿欧元在苏州建芯片厂,巴斯夫在湛江追加20亿投资,大众、奔驰、宝马的近三成利润靠中国市场撑着,谁也不舍得真撤。   德国这边说要“去风险”,可中方早就把规则写清楚了。出口稀土,要合规就给“绿灯”,不合规就设“红线”。   像大众、宝马这样的企业,可以拿到6个月的临时许可,但每月得交报告,说明磁体用在哪儿,不能转军用。   这套差别化供应机制,让那些嘴上硬、但手上空的国家自己掂量掂量:到底是要“话语权”,还是要“货源权”。   明阳智能这事,其实就是中德关系的缩影。一边是资源依赖,一边是政治施压,德国站在中间左右为难。   他们想要中国的稀土、市场和技术,又不想在政治上被看作“亲中”,于是就用这种“企业决策”来掩盖政策的摇摆。   默茨的访华之行,现在看来,不只是一次外交拜访,更像是一场走钢丝表演。   他要在不伤中德合作的前提下,安抚国内的强硬派,还得给欧盟的“统一战线”留点面子,难度不小。   信息来源: 《德企主动放弃使用中企涡轮机,这就避免默茨不惹毛中国?》——观察者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