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第一炉香》最近已经开机了,这是继《倾城之恋》、《半生缘》之后,许鞍华导演在大银幕上与张爱玲的第三次“牵手”,看来文青们又有新影片值得期待了。 还记得前些年名声大噪的电影《色戒》吗?台湾导演李安凭借它夺得了07年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另外几年前《萧红》、《黄金时代》两部国产电影,又再次把萧红这位民国时期的传奇女作家推到了大众面前。 说起民国女作家,许多人下意识的反映是张爱玲、萧红、苏青以及她们的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结婚十年》、《第一炉香》、《金锁记》等等,除了她们带给我们的一部部或温婉细腻或明丽刚劲或沉郁隽永或苍凉凄绝的文学作品外,她们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也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如果用我们常人的价值观来衡量,这些女作家们有一个共通的特点,就是她们的结局好像都有点凄惨。

最典型的就是洁癖孤傲的张爱玲,她在17岁时就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衣袍,爬满了虱子”,最后竟然一语成谶。张爱玲的晚年时常觉得自己被虱子缠身,为此换了不少住所。据张爱玲遗嘱执行人林式同说,从1984年1988年这段时间内,她平均每个星期搬一次家。 这似乎很不可思议,因为这样算下来,张爱玲在短短四年内搬了将近200次家。在张爱玲给文学史家夏志清的一封亲笔信里,说法似乎更吓人:“我这几年是上午忙着搬家,下午忙着看病,晚上回来常常误了公车。”那么真实情况是否是这样呢? 张爱玲去世一周被发现后,她的房间一如往昔般干净精致,遗物上也没有半点跳蚤存在的痕迹。看来晚年离群索居的张爱玲承受着生活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的多重失意和孤寂。再比如上海日据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大才女苏青的晚年生活也是异常凄凉的。

新中国成立后,才三十几岁的苏青便退出了文坛,曾红极一时的她在众人唾弃中讨生活,压力山大,还被骂作"文妓"、"性贩子"、"落水作家"、"汉奸文人"。曾经语出惊人的她,最后却是落幕无声,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与已离婚的小女儿李崇美和小外孙三代人,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相依为命。 她在致老友的最后一封信中悲戚地说:"成天卧床,什么也吃不下,改请中医,出诊上门每次收费一元,不能报销,我病很苦,只求早死,死了什么人也不通知。"因为遭历次运动的折磨,苏青的晚年疾病缠身,孤寂而落寞,只好在悲凉的世态中聊度残生。

民国女作家结局最惨的要数萧红了,1942年她因庸医误诊而命丧炮火连天的香港,去世时只有31岁。生命即将结束的那一刻,萧红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飘零孤客,童年时唯一疼爱他的祖父早已化为心底里最柔软的一丝慰藉。 而21岁那年刚出生就被萧红遗弃的女婴无疑成为此时的一丝牵挂。昔日救萧红于危难水火的萧军这一刻也不知所终。所以客死他乡的萧红在临死前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相信喜爱萧红作品的读者们,宁愿为她加上浪漫的想象,想象她能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东华帝君一样,想来是来人间历劫的,但是历得实在是太苦太苦了,所以就提前升天了。 曾有人问海明威“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什么”,海明威说是“不幸的童年”。那么女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除了“不幸的童年”以外,还要再加上一段或几段“不幸的婚姻”。首先,民国时期女作家的童年基本上是不幸福的,或者可以确切的说她们基本上与母亲的关系都是比较紧张疏离的。

比如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作为深受五四启蒙影响的新派女性,婚后在发现自己与丈夫三观不和的情况下,她没有一味隐忍,毅然抛下年幼的一双儿女选择出走外国。所以当少女张爱玲厌恶地从父亲家中终年萦绕的鸦片烟雾里穿过时,她不得不接过继母递过来的碎牛肉色的旧棉袍。 青春期的张爱玲在不堪父亲与继母的虐待后选择投奔母亲,在与母亲的短暂相处后,黄逸凡严苛、急躁、冷酷、自私的模样逐渐显露。在对张爱玲失望时,她会冲着女儿咆哮,在张爱玲笨拙时,骂她是“猪”,在张爱玲生病时,会口不择言地说她活着就是为了害人。 张爱玲开始陷入一个成长期的女孩常常叩问的问题:妈妈是不是不爱我慢慢的,问题的结果已经不重要,而伤害却在反复叩问中凝固下来。其次,民国时期女作家的婚姻生活大多算不上幸福。 被视为民国女神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可惜51岁就香消玉殒了,她和梁思成婚姻堪称金童玉女、门当户对,可林徽因去世7年后梁思就成决定再娶,对象竟是林徽因的学生林洙,家里人基本都不同意,为了和林洙在一起,甚至不惜和女儿疏远关系。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光良唱的一首歌:“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

所以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生死相依相随。再看看苏青,她曾在文章里困惑地写道:“一个女子到了无可作为的时候,便会小心眼儿起来了。 记得我初进大学的时候,穿着淡绿绸衫子,下系同颜色的短裙,风吹过来飘舞着像密密层层柳条儿起的浪,觉得全世界就只有我一个人耀眼:我像娇艳的牡丹,而众人便再好些也不过同绿叶胶管我点缀或衬托一番罢了。但是现在呢?他,我的丈夫,却不许我向上。” 才女有风险,入行需谨慎。所以说民国时期的女作家,确实是一份比较危险的职业。 参考文献: 1.孙郁:《民国文学十五讲》,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2.彭志刚:《张爱玲传》,山东文艺出版社,2018年。 2.贺桂梅:《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