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东欧剧变至1991年苏联解体的这段时间里,世界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随之调整了对苏东地区的外交,与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建立了新型外交关系,并与其中大部分都维持了良好关系至今。
这其中,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历史上与俄罗斯有复杂的恩怨纠葛。立陶宛曾在12世纪至16世纪建立了一个涵盖波罗的海南岸,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西部大片土地的国家,后来又在1569年与波兰联合成立联邦。直到17世纪沙俄强大起来将其征服,立陶宛才被莫斯科统治,并在此后又被苏联占领成为其加盟国。
也正因为如此,立陶宛和周边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一样有浓厚的反俄情绪。这种反俄情绪连带着将苏联当时的意识形态带入,由此让立陶宛对与苏联持相同意识形态的中国等国也存在天然的不信任和意识对立。
而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也最终导致中立两国围绕台湾问题,在2021年以后发生了激烈对抗,让立陶宛最终自食苦果。
立陶宛和中国在1991年9月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建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尽管双方文化环境,意识形态不同,但都没有刻意去引爆这些事情,双方的民间经贸往来也很活跃。
2020年,即便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与立陶宛的双边贸易额一度达到了23亿美元。要知道,立陶宛全国GDP也不过558亿美元,中国是立陶宛最大的外贸国。立陶宛通过属于欧盟国家的身份,成为了中国商品出口到欧盟的重要渠道,立陶宛也从中赚的盆满钵满,双方都是皆大欢喜。
然而,2021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当时执政的立陶宛祖基党在外交中奉行强调意识形态的策略,对与俄罗斯亲近的中国等国态度同样不佳。
祖基党内阁于是在这一年8月表达了要在台湾建立代表处,并以“立陶宛国驻台湾”的名义命名。其言下之意有将台湾提升到与立陶宛国家同样档次的意思。这显然与中国大陆一向主张的一中反台独政策相冲突。
毕竟,这个所谓的代表处,实际上是立陶宛官方和台湾当局进行沟通的机构,而不是普通的民间组织,是涉及到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的。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在与中国建交的前提都是要尊重中国领土完整,以及在台湾问题上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立陶宛当初和中国建交时的外交公报也是真承认的。
而立陶宛在台湾设立代表处,虽然没有直接挑明支持岛内独走,但俨然也是在试探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底线。
中国大陆自然不能听之任之,中国政府立即对此进行了严正警告和交涉。但立陶宛并没有听从中国大陆的苦心劝告,反而在11月将设立代表处一事落实了。台湾绿营为之兴高采烈,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所谓的“外交胜利”,一些乐观的绿营人士甚至认为台湾当局有望最终和立陶宛实现所谓的“正式交往”。
中国政府随后也在随后采取了反制措施,对与立陶宛的交通部门交流,以及铁路方面的合作进行了终止。中国还暂停了从立陶宛进口商品的活动,将立陶宛从中国原产进口国的名单中删除,等于让立陶宛丧失了中国这个大市场。
同时,中国将与立陶宛之间的关系从大使级降级为代办级,这是本世纪以来中国首次这么做。
同一年12月和次年,中国还在经济上对立陶宛采取了反制措施。
其实,立陶宛敢在台湾设立代表处,也有这么几个因素作为其底气。
首先,祖基党认为他们的做法能够得到民众支持。毕竟,台湾当局和他们意识形态更接近,而中国并非如此。
其次,台湾的金元外交确实在发挥影响力。立陶宛的优势产业是港口贸易和半导体。半导体产业同样也是台湾的优势产业,且比立陶宛更先进。台湾当局在立陶宛同意设立代表处之后,立即敦促其“工研院”与立陶宛签署了一份价值1400万欧元的合同,旨在提升立陶宛的半导体技术。
台湾当局还承诺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投资建厂,提供就业岗位。这些行为都让立陶宛方面颇为心动。
再者,立陶宛想要强化其作为西方集团的形象,在中美博弈的国际大环境下奉行亲美远中政策。
毕竟,中国与立陶宛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中立两国之间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中国与欧盟,中国与美国,乃至中西交流的问题。立陶宛认为,一旦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即便自己力量微弱,但美国和欧盟也一定会站在自己这边。而不论欧盟还是美国,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话语权更重。
对于祖基党当时的做法,立陶宛人也并非全部支持。许多立陶宛人都表示应该和中国改善外交关系,不搞冒险行动。
比如,当时的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就批评祖基党政府在这件事上犯了错,不该用台湾的名义开代表处。但是,立陶宛是一个议会制国家,议会产生的总理和内阁才是处理国政,进行外交的主要机构,立陶宛总统属于虚位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瑙塞达总统改变不了什么。
立陶宛外交部也试图和中国改善外交关系,称愿意进行谈判,但最后因为立陶宛政府始终不愿意承认错误,撤回代表处而破裂。
2024年,立陶宛举行了新一轮议会选举,执政的祖基党失败,社民党的帕卢卡什成为总理并组阁。帕卢卡什主张顺应民意,全面修复和中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他也一度声称立陶宛在台湾设立代表处是“严重的外交错误”。
但新的立陶宛政府也并没有撤销代表处的打算,与台湾当局的各项合作也在继续开展。因此中立双方依然没有恢复外交关系。
甚至于,立陶宛政府还在同一年11月出台了一份限制中国功率达到100千瓦的风能,太阳能电机入境的法令。立陶宛声称这是为了响应欧盟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禁令,并不是他们的单独行为,但外界普遍都认为这种说辞不足为信。
不仅如此,立陶宛还同时宣布驱逐三名中国外交官。
而台湾当局负责所谓“外事事务”的官员林佳龙也在其窜访欧洲的行程中去了立陶宛,和立陶宛一众官员见面。还带着无人机企业和立陶宛谈合作,大谈让立陶宛减少对中国大陆无人机企业的依赖。
可见,如今的帕卢卡什内阁和上一届内阁一样,在台海问题上奉行对中国大陆不友好的政策,并没有对缓和中立两国矛盾做出实质性举动。
对此,中国政府在2025年伊始又对立陶宛的行径发出了严正警告。
事实上,经过中国这几年的制裁,立陶宛也尝到了苦果。
中国对立陶宛的经济制裁蔓延到了其它欧洲国家,其它国家,企业与立陶宛存在合作关系的,对华出口都会受到影响。这就导致许多欧洲国家的投资者为了照顾中国市场的利益,不得不减少与立陶宛的合作,让立陶宛经济受损。
尤其是德国,法国这些欧洲大国,他们完全不会因为立陶宛而得罪庞大的中国市场。
德国波罗的海商会在2022年直接明言要求立陶宛改善对华关系,才能保住德国在立陶宛的投资,否则德国在当地的工厂不得不面临关闭的风险。
至于来自台湾的好处,立陶宛也没有吃到手里。台湾当局要求工研院与立陶宛合作一事本来就有很大的反对意见。立陶宛遭到制裁后,台企也不想跟着受影响,投资计划实际上也没有落地,双方谈好的维尔纽斯半导体园区投资协议也不得不在2024年12月宣告终结。
而这,意味着立陶宛损失了一个价值35亿欧元潜在价值的工业园,以及6000多个高薪的就业岗位。
不仅如此,立陶宛的外贸额也出现了下降。2020年中立贸易额是23亿美元,2021年下降到13.5亿美元。
可见,立陶宛这次是被中国的反制措施给打疼了。
事实上,中国政府已经不厌其烦的在多个场合,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台湾对于中国领土完整的重要性。
台湾问题是中国自己的内部事务,没有得到中国大陆允许的情况下,其它国家不应该私自和台湾当局建立官方联系,更不应该以天高路远,与中国牵涉少为由,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大陆,试探其底线。
从目前特朗普上台后,中美,欧盟和美国矛盾加深的大环境来看,中国和欧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会以合作为主旋律。立陶宛如果能抓住这个时代机遇,在台海问题上撤销错误决定,与中国缓和关系赚钱也不是不可能的。
参考资料:
1,2022.12.29-华经产业研究院-2022年11月中国与立陶宛双边贸易额与贸易差额统计
2,2025.1.26-鲁中晨报-中国驻立陶宛代办处:对该国绝不是“经济胁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