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鱼刺卡喉了,可以靠偏方自行处理?”


“鱼刺卡喉了,赶紧喝点醋软化鱼刺、吞几口饭压下去就好了。”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且操作极具风险。


喝醋不能溶解、软化鱼刺,还可能引起反流导致不适。而吞饭则可能使鱼刺刺得更深甚至进入深层组织,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并发症。



2025 年 5 月 12 日,河南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引发关注:一名年仅 29 岁的男子在吃鱼时不慎鱼刺卡喉,为图方便,他未就医,而是轻信“喝醋、吞饭”这一广为流传的土办法。次日出现呕血症状后紧急送医,最终因抢救无效不幸身亡。医生检查发现,一根长达 5 厘米的鱼刺已穿透其食管并刺入胸主动脉,引发致命性大出血。


喝醋、吞饭可解鱼刺卡喉?无依据

男子误吞鱼刺后死亡(来源:微博截图)

这并不是个例,每年各地医院都要接诊不少因“鱼刺卡喉”的患者。但还是有些朋友,卡了鱼刺,出于嫌麻烦等原因,不太愿意去医院,而是自己使用喝醋、吞饭之类的偏方。那么面对鱼刺卡喉,喝醋和吞饭真的是自救良方吗?


喝醋、吞饭可解鱼刺卡喉?无依据

图片截自百度搜索

先说结论:卡了鱼刺还是应当求助医生,千万不要乱用偏方,因为隐患太大。接下来,就详细说说为什么不能用这些偏方,用了偏方都可能导致哪些风险。


喝醋能软化鱼刺?


“喝点醋,鱼刺就会软化。”这在许多家庭中几乎是处理鱼刺卡喉的第一反应。这种做法背后的逻辑听起来似乎合理——醋是酸性的,鱼刺又含有钙盐,醋说不定能腐蚀或溶解鱼刺,从而令其松动或脱落,这种说法看似顺理成章,其实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喝醋、吞饭可解鱼刺卡喉?无依据

食醋不能软化鱼刺(来源:作者拍摄)

鱼刺虽然确实含钙盐,但其主要成分是磷酸钙(Ca₃(PO₄)₂),广泛存在于动物骨骼、牙齿以及鱼类骨刺中。而磷酸钙属于难溶盐类,在弱酸溶液中的溶解度极低,使用浓度为 5%左右的醋酸,也就是日常普通食用醋的主要成分,也很难短时间内对其产生明显影响。


实验显示,将完整鱼刺置于常温的白醋中浸泡 24 小时后,其长度、硬度和表面结构无明显变化。相比之下,若要实质性溶解磷酸钙,往往需在实验室中使用强酸,且需配合高温及长时间处理,普通食醋的酸度远达不到这一要求[1]


上文说的还是在实验室用“浸泡”的结果,而在生活中,饮用醋液在喉咙停留的时间不超过 1~2 秒,与其说“浸泡软化”,不如说“擦肩而过”,根本没法进行充分的化学反应,可见,靠喝醋“软化”鱼刺,是不可能的。


此外,喝醋不仅无助于处理鱼刺,反而可能造成副作用,比如诱发反流进一步刺激已经受损的咽喉部位。


吞饭能将鱼刺“压下去”?


“赶紧吞几口饭、馒头,把鱼刺带下去!”这是许多家庭成员在第一时间给出的另一个土办法。但这种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导致严重甚至致命的后果。


首先,从解剖结构来看,鱼刺最常卡在咽部或上段食管的某些解剖凹陷中,例如扁桃体窝、舌根等。这些部位组织柔软,一旦有尖锐异物嵌入,就容易造成损伤[2-4]


喝醋、吞饭可解鱼刺卡喉?无依据


从舌腹中手术取出鱼刺(来源:文献 2)

鱼刺如果已经部分嵌入咽黏膜或食管壁,随意吞咽,尤其是大口吞咽米饭、馒头这样的食物,可能导致尖端进一步刺入,甚至滑入咽后壁、纵隔或邻近血管。这种推进不可控而且不可逆,一旦异物刺入血管、气管、甚至胸主动脉,后果不堪设想。已有多项临床研究指出,鱼刺穿透食管的病例中,不少是因患者自行尝试吞饭、吞馒头等“压刺”操作而导致病情恶化。那么,碰上鱼刺卡喉我们该怎么做呢?


就医为主,预防为先


一旦发生鱼刺卡喉,应当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处理:


1、立即停止进食,避免吞咽任何食物或液体;


2、尝试咳嗽或漱口,若鱼刺较小且未深入,有可能自行脱落;


3、若有明显刺痛、吞咽困难、咽喉异物感,或症状持续不缓解,尽快就医,通过喉镜或胃镜由专业医生处理;


4、若出现胸痛、呕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前往具备急诊外科或耳鼻喉科能力的医院。


不过,与其卡了鱼刺再去求助大夫,不如预防为先。


要预防鱼刺卡喉,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进食时应细嚼慢咽,避免边说话边吃或在情绪激动时进食,更不能囫囵吞咽。尤其是在吃带刺鱼类时,更要控制咀嚼节奏和口中食物的大小,减少鱼刺误入喉部的风险。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这两类高风险人群,更应加强饮食安全教育和进食监督。儿童由于认知能力和咽反射尚未发育完全,老年人则常因吞咽功能减退、感知能力下降,更容易被鱼刺误伤。因此,为其准备鱼食时应额外细致,必要时可将鱼肉切细、压碎或筛检,降低吞刺风险。


比如,在儿童和老年人准备鱼类食物时,应尽量做到彻底挑刺。无论是蒸鱼、炖汤还是红烧,建议在烹饪前或就餐前使用筷子、夹子等工具仔细检查鱼肉中是否残留小刺,特别是脊骨两侧和鱼腹部位,常常是细刺密集区域,不可大意。


喝醋、吞饭可解鱼刺卡喉?无依据

如何安全吃鱼(来源:作者拍摄)

最后,选择适合的鱼种同样重要。对于不擅挑刺或存在吞咽障碍的人群,可优先选择鱼刺少、肉质细腻的鱼类,如鲈鱼、龙利鱼、银鳕鱼等。这类鱼不仅营养丰富,更能减少异物卡喉的几率,是老年人、儿童及孕产妇的安全之选。通过科学饮食管理,我们可以将鱼刺卡喉的风险降至最低。


总结


“喝醋软化鱼刺”“吞饭压下鱼刺”这些所谓的“偏方”,其实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它们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看似有道理且随手就能操作。从化学角度来看,醋溶不了鱼刺;从解剖与病理角度来看,吞咽可能会加重穿刺风险。大家可千万不要再尝试和传播这两种方法了。



照“谣”镜


这种广为传播的误区,往往会利用广大群众“嫌麻烦”“怕花钱”的心态,给出看似符合生活常识但实际并不科学的解决方案。比如“喝醋能溶鱼刺”“吞饭压下去”,这类说法常借助生活经验和化学术语,让人觉得“合理”,实则混淆生物结构与化学反应机理,误导性强,且隐患巨大。对此,我们应当看看医生和权威媒体怎么说,而不是仅凭常识判断。





参考文献

[1]ISHIKAWA, MASANOBU, et al. "Softening of fish bone. II. Effect of acetic acid on softening rate and solubilization rate of organic matter from fish bone." 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13.2 (1989): 123-132.

[2]李成焱,赵双元,李一,等.经舌腹入路取出舌根内鱼刺异物1例[J/OL].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4[2025-05-14].

[3]杨文静,吴晓珊,郭峰,等.鱼刺刺入引起舌肿物一例[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急诊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急诊专业委员会第9次口腔急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3).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口腔颌面外科;,2024:69.

[4]郑晓红,付帅,马文,等.CBCT辅助定位取出舌根内鱼刺异物1例[J].口腔医学研究,2024,40(06):559-560.


策划制作

作者丨杨超 分析化学博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 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