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被彻底抛弃了,刚刚,中央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

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本质上,是在对过去四十年“速度至上”的城市化路径,进行“纠偏”。在“重构”城市的底层操作系统。

过去四十年的城市化,本质是资本与土地的联姻:

城市是GDP发动机,人是螺丝钉。宽阔马路为货车设计,密集楼盘为企业腾挪空间,城中村是低成本劳动力蓄水池。效率至上主义催生了“睡城”“鬼城”和单程两小时的通勤地狱。

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和房地产拉动,已经碰到了天花板。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从2012年的53.1%上升到了2024年的67%。

而且,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如人地失衡、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

中央对此有清醒认识,判断“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城市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

我们可以类比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潜台词其实是经济无法维持高增速,那么就追求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同理,城市要高质量发展,潜台词是城市化进入尾声,尤其是轰轰烈烈的房地产大潮熄火,那么城市化也要增长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就像我们对GDP增速的预期降到5%,城市发展的预期也会慢下来,未来十年你家门口的郊区可能还是郊区,没通的地铁可能真的不会通了。

那么未来的中国城市要怎么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文件提到,到2035年基本建成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什么样的?

意见里有一句点睛之笔——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实则是与两种模式的切割:

一个是西方资本驱动的模式:纽约曼哈顿式摩天楼群背后,是1%精英与30%贫民窟的撕裂,对应到东大,就是被城中村包围的20万+豪宅。

另一个被抛弃的,就是香港的高周转造城模式,李嘉诚们“囤地-贷款-炒楼花”的套路,催生了全球最畸形的房价收入比,对应到东大,就是收入永远追不上房价。

文件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意味着不能完全由资本决定城市面貌。

过去的城市发展逻辑,是生产优先,而新的逻辑,是生活优先。

也就是说,城市的首要功能是让生活在此的人感到幸福、便捷和有尊严。

而经济活力应源于这种美好生活所吸引和滋养的人力资本与创新活动。文件里强调的“完整社区”、“便民生活圈”、“一老一小”服务,都是在把人重新放回城市的中心位置。

说白了,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这些宏大的规划,跟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城市高质量发展,跟住在城中村的我有什么关系?

我认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GDP巨人”与“幸福感侏儒”,这种宏观叙事跟微观现实的撕裂。

城市要更体贴,你出门能不能方便地买到早餐,你的孩子能不能就近入托,你家老人能不能在社区享受到普惠的养老服务。

城市要城市更有“韧性”,要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增强高空消防能力、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等等,就是要让城市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风险。

深层来看,这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巨大转向。

过去70年,我们的国策是投资于物,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公路铁路、工厂、房地产、发电站。

成果是显赫的,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生产国。代价也是明显的,居民消费支出只占全球13%左右,年出生人口只占全球7%。

所以,今年出台的重磅政策:育儿补贴、幼儿园免费、消费品以旧换新、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等,政策意图都是“投资于人”,而不是继续投资于物。

本质上,是将人从生产成本转化为发展资本。

毕竟,如果城市的核心功能只是榨取劳动力价值,深圳赚钱深圳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那么随着AI和机器人取代多数生产岗位,城市存在的意义何在?

说到底,城市的核心始终是人,而不是钢筋水泥。

当城市开始关心每一个人的幸福感时,高质量发展才真正落地生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