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5月8日,历史的钟摆再度轰然偏转,一记重锤落在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圣坛之上。来自美国芝加哥的枢机主教罗伯特·弗朗西斯·普雷沃斯特,被选为第267任天主教罗马教皇,取名“利奥十四世”,成为天主教2000多年历史上首位美国籍教皇。

学者:美籍罗马教皇登基 特朗普抢镜

普雷沃斯特的履历无疑具备“全球化”的包装:芝加哥出生,秘鲁传教,跨文化经验丰富,并曾担任奇克拉约教区主教将近十年。在2023年获任枢机之前,他几乎从未跻身舆论热点。正是这样一个不事张扬、缺乏政治标签的人物,却突然登上了象征着全球12亿信众精神领袖地位的宝座。一夜之间,他从美国主教会议中相对边缘的一员,跃升为全球教会的“至尊”,不禁令人怀疑。

普雷沃斯特的美国身份引发的争议远比媒体报道更为深远。教皇不仅是宗教领袖,更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梵蒂冈城国国家元首。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元首的选拔若与超级大国紧密相关,都会引发巨大疑问。而此次教皇来自美国,这一从未染指教皇宝座的新教徒大国,难道只是巧合?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真实社交”上的第一时间高调发声,声称这是“美国的莫大荣耀”,并表示“深感荣幸”,期待与新教皇会面。一方面,特朗普不掩其志地把宗教成果转化为政治资本,另一方面,他也在极力把这场原本神圣的宗教仪式纳入“美式胜利叙事”。这种毫不掩饰的国家主义姿态,简直将教会推向了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

学者:美籍罗马教皇登基 特朗普抢镜

普雷沃斯特本人曾在社交平台上公开转发反对特朗普移民禁令、支持难民权益的言论,在立场上与特朗普并不一致。可即便如此,特朗普依旧第一时间高举赞美之词,不惜在毫无政治亲密的情况下“蹭热度”。这种异调同声的现象,难道不是美国政治对国际宗教场域“先打标签、后主导话语”的典型操作模板?如果连教皇也要被“美国制造”的叙事裹挟,世界是否真的还能维系信仰的独立与纯粹?

与此同时,普雷沃斯特的当选也激起了关于教会未来方向的剧烈讨论。《泰晤士报》评论称他被视为“改革派的延续”,强调包容、和平、关注弱势群体等现代议题。但是,在涉及女性神职、同性婚姻等社会争议议题上,利奥十四世却表现出明显保守立场,这种左右摇摆、外进内退的态度令人费解。看似强调多元,实则守旧的立场,或将引发天主教内部的思想裂痕。

教会不仅在教义层面面临裂解,更在政治与外交领域深陷泥沼。近年来,天主教会在性侵丑闻、资金危机、信徒流失等多重重创下本已元气大伤,如今却选出一位几乎无国际谈判经验的美国籍教皇,究竟是内部妥协的结果,还是外部施压下的产物?

学者:美籍罗马教皇登基 特朗普抢镜

尤其在对华关系层面,普雷沃斯特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中国与梵蒂冈关于主教任命的协议原本就争议不断,新教皇是否会延续前任方济各时代的缓和路线,还是在美式立场影响下采取强硬姿态?《New York Post》分析指出,普雷沃斯特在处理中国事务上几乎毫无经验,而其美国身份无疑将被解读为“偏向西方”。未来若因教皇立场调整而导致中梵对话脱轨,不仅会危及在华教会合法性,也将直接动摇教廷的“普世合法性”。

至于他为何选择“利奥”为教皇名号,不少评论认为他是向19世纪著名的利奥十三世致敬,后者以《新事通谕》确立了教会社会教义,关注工人权益、反对资本压迫,是进步与正义的象征。但今天的利奥十四世是否能真正继承这一精神,还是只是用“正义之名”粉饰美国全球政治话语的扩张面貌,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利奥十四世登基,不是终点,而是战役的开场。一场关于信仰主权、话语权与文明走向的斗争,才刚刚开始。全球都在看他下一步怎么走,而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因为真正的教皇,应当只向上帝负责,而不是向特朗普鞠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