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雀》《沙尘暴》《乌云之上》等剧集热播,荧屏再度掀起刑侦悬疑追剧热潮。今年以来,公安刑侦题材剧以多元视角和硬核品质抢占荧屏。从《我是刑警》打破多项收视纪录,到《驻站》《漂白》《三叉戟2》《真心英雄》《燃罪》等纷纷登场,这些剧集不仅吸引观众目光,更展现视角多元、质感真实、人物立体等新特点。

从各平台待播剧片单看,《势在必行》《借命而生》《刑警时刻之风华正茂》《黑夜告白》《树影迷宫》《正当防卫》等多部新作蓄势待发。此外,《命悬一生》《方圆八百米》《踏雪寻踪》等多部作品杀青,进入后期制作阶段。2025年,国产刑侦剧如何引领内容创新趋势,值得期待。

既回归传统 又不乏创新
纵观近期热播的刑侦剧,既有经典类型的回归,也有对文学与哲学命题的深度挖掘。同时,这些作品不依赖流量明星、不追求华丽场景,而是凭借独特的叙事风格、朴实真挚的剧情,以及贴近现实的人物设定,成功吸引观众注意力。
3月28日开播的《沙尘暴》采用“案中案”结构,将看似独立的案件通过“熟人法则”串联成网,既保留传统刑侦剧抽丝剥茧的快感,又通过非线性叙事制造层层反转。近期收官的《黄雀》以铁路反扒为切入点,通过“案件主线+角色前史”双线叙事,展现正邪对抗中的人性博弈。在专业刑侦过程展现上,两部剧都力求真实、专业,通过对刑侦技术、调查方法的细致描绘,让观众感受刑侦工作的严谨和艰辛。
此前热播的《我是刑警》以纪实风格演绎真实案件,朴实叙事再现基层刑警峥嵘岁月,生动勾勒中国刑侦事业的发展历程;《驻站》围绕基层民警的驻站经历,以货盗案为叙事线索,增强故事观赏性和吸引力;《风中的火焰》讲述两代警察及三位好友之间复杂的人性纠葛;《漂白》在呈现刑侦人员与嫌疑人激烈较量的同时,还从嫌疑人视角真实复现案情。

凭借引人入胜的剧情、抽丝剥茧的刑侦细节、精湛演技及精良制作,公安刑侦题材剧持续掀起收视热潮,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我是刑警》全剧每集平均收视率2.319%,收视份额9.398%;《驻站》收视峰值3.783%,收视份额15.6%。网络视听平台上,刑侦剧热度不断攀升,屡破纪录。网友纷纷留言,“多年没看到这类型刑侦剧了”“正剧拍得越来越好,没有过度脸谱化的宣传,拍得很真实”“向人民英雄致敬”……热播公安刑侦题材剧集不仅为观众带来视听享受,也在无形中增强社会对正义的关注与崇尚。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闫伟认为,近期热播的刑侦剧在艺术表达上既回归传统,又不乏创新之处,呈现故事世俗化、风格纪实化、背景年代化、类型跨界化等特点。这些作品凭借贴近现实生活的质感和粗犷质朴的画风,呈现鲜明的纪实风格。其中,地域标识对于营造纪实感尤为重要,如《我是刑警》《漂白》以东北为背景,《风中的火焰》则将西北作为舞台,通过独特的地貌特征和方言元素,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


张颐武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认为,刑侦题材剧的复兴呈现以下新特点:挖掘历史旧案成潮流;强化历史背景和真实案例的呈现;着重反映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治安风貌。在创作层面,这些作品深度挖掘案件背后的深层次状况与生活细节,增强内容吸引力;同时,纪实风格运用愈发成熟,强化观众代入感,提升观看体验。此外,通过起用、张丰毅、张译、等演技精湛且具有公众影响力的演员,增强剧情吸引力;老戏骨与年轻演员或素人结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职业感交织烟火气
警察形象真实立体
新一代公安刑侦题材剧摒弃“神探”刻板印象,塑造更具真实感与复杂性的警察角色,在紧张的破案过程中,巧妙融入更多情感线索,增强情感张力和观众共鸣。
《黄雀》以铁路反扒为切口,郭京飞饰演的郭鹏飞顶着花白头发,眼神疲惫却锐利如鹰,是一个扎根铁路反扒一线的老警察。剧中,他伪装成流浪汉混迹车站、与徒弟磨合时流露的无奈,以及因常年盯梢落下的职业病,让角色充满烟火气。在《沙尘暴》中,段奕宏塑造了非常接地气的“潦草警察”陈江河,他没有光鲜亮丽的着装,总是头发凌乱,脸上带着疲惫,看起来像一个普通的西北汉子。他走路时微微驼背,说话带着浓浓的西北口音,这些细节都让角色真实可信。《乌云之上》中,演员孙俪时隔20年再次挑战警察角色。该剧不仅展现女刑警韩青在工作中的冷静、专注与果决,还诠释其与同事、家人的情感羁绊。

此前热播的《我是刑警》中,于和伟饰演的秦川不仅是一名尽职尽责的警察,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和丈夫;《风中的火焰》讲述两代刑警接力,舍生忘死追逐正义的故事,王景春实力演绎临近退休却坚持查案的矿区老刑警;《驻站》中郭京飞饰演的小站警察常胜,扎根东寨,帮助当地村民排忧解难,用幽默与坚韧化解基层警务的琐碎难题;《三叉戟2》则摒弃单一的“英雄主义”叙事,以“普通人”视角细腻描绘“平凡英雄”的生活点滴。
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是塑造立体真实警察形象的关键所在。为创作《黄雀》,编剧王小枪实地采访北方某市公安局反扒大队,剧中李唐初入警队食堂,差点儿一屁股坐在领导桌的桥段,就源于王小枪真实的“实习”经历。跟着反扒大队每天盯公交专线抓小偷,为他创作《黄雀》盗窃江湖打开视野。编剧徐萌在创作《我是刑警》期间,深入采访200多位刑警,采风文字实录累计200多万字。导演惠楷栋重走编剧徐萌的采风之路,于和伟等演员一线采风,亲身感受优秀刑警的精神力量。《驻站》编剧柳桦亲赴偏僻小站采访驻站民警,发现他们身上的共通特质:孤独、敬业且善于运用多种方式打击罪犯。在《三叉戟2》导演刘海波看来,警察虽为职业身份,但他们同样拥有自己的生活与情感;应避免将人物塑造为单一功能的“工具人”,而是通过普通人视角刻画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警察形象。

《驻站》增强观众对驻站警察职业特点的了解,彰显他们平凡、日常、琐碎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很多基层工作者强烈的情感共鸣。一位铁路警察表示,尽管公安题材作品众多,但鲜有作品聚焦驻站民警。当他们的故事被搬上荧屏,许多驻站民警深感自豪。在他看来,刑侦题材剧并非必须充斥刀光剑影、血肉模糊的场景,接地气的叙事方式同样能够触动人心。
张颐武表示,近期热播的刑侦剧在塑造警察形象方面,既有亮点,也有不足。多数作品力求贴近现实,尤其是在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为背景的剧中,这一趋势尤为明显。这些作品生动再现警察的真实生活与工作状态,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吸引观众。然而,仍有部分作品存在虚构成分过重、形象塑造缺乏亮点的问题,难以在案件侦破过程的紧张刺激与人物个性的深刻展现之间找到平衡点。
年代叙事成风潮
文学性与类型化结合
从各平台发布的2025年待播剧片单看,刑侦剧依然是内容布局重点。这些作品呈现年代叙事成新主流,文学性与类型化结合,实力派演员与年轻演员搭档等新的创作趋势。
从内容上看,多部剧集聚焦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社会转型关键期,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其中,《城墙之上》以国企改革大潮为背景,通过国棉厂破产背景下的命案,映射时代阵痛与人性挣扎;《刑警时刻1风华正茂》讲述1990年到2010年期间,公安刑警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初心、勇往直前的感人故事;《借命而生》讲述狱警杜湘东长达20多年的不懈追捕之旅。

在张颐武看来,20世纪90年代成为刑侦剧的重要表现时段。“由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治安面临新挑战,这一时期刑事案件频发。此外,当时的侦破手段多依赖逻辑推理和寻找蛛丝马迹,故事性尤为突出。”他认为,该类作品的一大特色是逼真再现当时的社会环境、犯罪状况及侦破过程。同时,一些积案或历史案件的侦破,也为这类作品提供丰富创作素材。
闫伟则表示,年代叙事应避免陷入“为了怀旧而怀旧”的误区,过度将“年代”符号化、标签化,会削弱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彰显跨越时空的人心世态,注重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对话,回应现代观众的心灵关切,是刑侦剧创作的一大重要着力点。
在叙事方法上,多时空线叙述成为新趋势。如《势在必行》基于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的真实历史背景,跨越近20年叙事时空,展现基层狱侦员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树影迷宫》叙述一对师徒横跨18年,坚持不懈追逐凶手的惊心动魄故事;《黑夜告白》讲述一段跨越21年,三代刑警接力追凶的故事。

在采用原创剧本和非虚构文学的同时,刑侦题材剧不断挖掘文学富矿。如《借命而生》根据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的同名小说改编;《势在必行》源自张平荣获“金盾文学奖一等奖”的小说《十面埋伏》;《树影迷宫》改编自赵赶鹅的《寻凶手记》系列作品;《刑警时刻1风华正茂》是长篇纪实文学《共和国刑警崔道植》的影视化呈现。
演员阵容也在持续迭代更新,既有张译、秦昊、廖凡、郭京飞等资深演员的精彩演绎,也不乏年轻演员加入。例如,《树影迷宫》由尹昉与廖凡搭档饰演警察师徒;韩庚则在《借命而生》中饰演罪犯角色;王鹤棣与潘粤明在《黑夜告白》中共同担纲主演。
谈及刑侦题材剧的提质与创新,张颐武表示,创作需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人物性格塑造,以及纪实与戏剧性的平衡,同时积极寻找新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具体而言,一是深入挖掘20世纪90年代及更早时期的积案,对传统刑侦题材进行延展翻新,使之焕发新的活力;二是强化人物塑造,展现基层民警面临的挑战及社会互动,进一步深化此类题材的内涵;三是关注当下出现的新型犯罪,如金融犯罪、高智商犯罪、大规模诈骗等,进一步扩大刑侦题材范围。“未来,刑侦题材剧将更加注重案件的复杂性与智力性,紧密结合社会热点,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而深刻的观影体验。”。
图片:豆瓣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