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李希蒙

“不断创新,是我们的核心所在,离开创新,我们将不复存在。”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者魏臻说。

20多年前,时任合肥工业大学微机所所长的魏臻,带领着所里的6位年轻骨干,在学校的支持和鼓励下创办了工大高科。“这么多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谈及创业初衷,魏臻如是说。

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者魏臻。工大高科供图

聊起创业初期,魏臻始终觉得自己和团队是幸运的。不同于大多数创业者无资金、无技术、无资源,魏臻和团队带着已经研发出来的高新技术出来创业,不需要太大的研发资金投入,可谓是创业伊始,就站在了高处。

创业第二年,工大高科便迎来了第一次黄金机遇。

2002年,宝钢集团上海梅山钢铁公司需要对工业铁路进行信息化改造,工大高科便联合合肥工业大学,首次提出了工业铁路运输调度综合信息平台这一全新的技术思路,并成功击败竞争对手,承接了该公司450万元的项目。

“很多技术是全新的,我们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光项目现场的技术沟通与谈判就持续了2个半月,具体的项目技术方案更是经历了多达11次技术答辩。”魏臻说,当时的工大高科遇上了技术难关,国内没有可以借鉴的技术,国外的技术也不能用,他带着团队吃喝都在项目试验现场,只为了更快地实现技术突破。

经过近6年的艰苦研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2007年,国内第一套工业铁路全面实现信息化协同调度的综合信息平台研制成功,并在上海梅山钢铁公司成功运行,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铁路运输调度主要依靠人工的流程管理模式。该项目也荣获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扎根项目一线,是魏臻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习惯。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只有身在一线,才能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最终努力把手上的工作推向极致。”魏臻告诉记者。

2008年,魏臻把研究目光投向矿井井下移动目标监控技术领域。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离散系统调度建模、智能传感检测、多射频无线通信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技术复杂度和研制难度都很大。

3年时间,经过无数次现场实验和产品返工改进,2011年,魏臻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一系列面向井下人员、机车、胶轮车、矿车的矿用安全装备,总计获国家专利70多项、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40多项、国家重点新产品6项,解决了矿井移动目标辨识、跟踪、控制与管理的重大技术难题。技术成果获得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国家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3项大奖,相关产品的应用规模占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覆盖全国各主要产煤省区。

2011年,魏臻又把研究目标瞄准了铁路信号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研究。他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新型的、完整的二乘二取二计算机联锁系统结构,并于2015年成功研制出符合中国铁路技术标准和欧洲铁路安全标准的最新一代计算机联锁系统。该成果荣获2020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成功实现在国内近百家大型企业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应用,应用站场超过2000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路走来,正是魏臻这份以身作则的坚守科研创新,成就了工大高科的今天——科创板上市、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为推动我国铁路信号控制关键装备国产化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一个从高校出来的创业者,能够有如今的收获,党和政府给了我太多的支持和鼓励。”谈及企业收获的荣誉,魏臻很谦虚,在他看来工大高科的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多年来,公司各研发团队多次获得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安徽省电子信息系统劳动竞赛先进集体、庐州产业创新团队、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等称号,形成了工大高科“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的技术创新体系。

近年来,魏臻再次带领团队紧跟国家智能化矿山建设的浪潮,致力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在矿山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2018年成功研发国内首套真正在煤矿井巷低照度场景下实现障碍物识别、自主安全防护的无人驾驶系统,解决了煤矿低照度环境下路况动态障碍目标实时识别检测与防碰撞预警防护等关键技术问题。

从矿井深处的窄轨铁路到地面工业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从国内逾千家铁路站场到海外市场,20多年来,魏臻带领技术团队在细分领域不断寻求突破,成果卓越。

“创新的动力很简单,只有通过不断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只有将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破解更多‘卡脖子’难题。”在魏臻看来,只有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全面提升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区域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