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月16日),同济大学发布《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启动八大核心任务,加强人工智能学科建设,系统性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赋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数字校园等领域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发布仪式上,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介绍了《行动计划》。他说,人工智能已成为21世纪最具挑战性、最具催化力、最具赋能特征的战略性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同济大学面向时代急需、国家急需,勇担教育强国使命,把“人工智能+”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全面探索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AI for Education)、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工程技术(AI for Engineering)、管理服务(AI for Management)的创新实践,推动学科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了“1+N”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思路,其中,“1”指的是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发展,“N”指的是对其他学科和各项工作全面赋能,促进全校学科的整体转型升级。“1”为“N”的赋能提供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工具等支撑,“N”则为人工智能提供新场景、新应用,推动人工智能落地见效。“1”和“N”互相赋能,互相促进,互相成就。

《行动计划》部署了八大核心任务,分别是:一是推动自主智能科学中心建设,抢占智能科技创新高峰;二是打造人工智能算力数据平台,支撑智能科学范式变革;三是参与国家人工智能专项建设,选育人工智能专业精英;四是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五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攻克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六是加强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研究,创新文科建设发展范式;七是深化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交流,共筑人工智能发展高地;八是建设智慧校园十大系统工程,提升保障能力服务水平。针对每项核心任务,都部署了一系列实施举措,稳步推进《行动计划》落实落地。

“我们希望到2027年同济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总体完成‘1+N’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郑庆华校长表示,一方面,智能科学技术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整体建设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领域具有卓越影响力;另一方面,实现人工智能对学校各学科的全面赋能,同时,人工智能有效赋能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以及数字校园建设,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