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续的价格战下,车主也被逼疯了。甚至有人提出一个魔幻的想法:“把自己的车撞坏,走全损,然后买辆同型号车的新款,这样甚至还能赚点钱。”不得不说这个想法“真刑啊”!

#要有诚意 更要亏得起#

一年多以来,车企价格战不断升温,不仅是同品类同级别比价不停,价格直降成标配,营销上更是跨级碰瓷,什么“电比油低”“油比电香”“百万内最好”的营销口号让价格战硝烟四处弥漫。雷军在小米汽车发布会后直言行业价格战“把我们搞懵了”。

汽车行业苦价格战久矣,没有人喜欢价格战,但大家都口是心非。蔚来曾强调过“不打价格战”,但最后还是推出最高10亿元油车置换补贴,通过调整权益的方式被裹挟进来。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4 年 1 季度降价规模已经超过 2023 年全年的 6 成,相当于 2022 年的降价总规模。从降价节奏来看,2 月份有 27 款车型降价,3 月份有 37 款车型降价,崔东树认为“相对于历史来看也是一个惊人的水平”。

为什么价格战打起来所有人都难受,但就是停不下来?因为这招真的很管用。麦当劳的穷鬼套餐,瑞幸、库迪的九块九之争,美团、饿了么、淘宝的满减活动,都成功用低价吸引了更多的消费者。

但只要开始价格战,战局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要付出代价,能笑到最后的是极少数玩家。以自主品牌为例,现在的路线基本都是,加速新能源转型,利用国内强大的供应链,做出靠拢以往合资品牌最被认可品质、性价比的产品,进而持续推动品牌化。但现实是,赛道迅速拥挤,想要冲击产业原有格局,就既要“有诚意”,又要“亏得起”。

#特斯拉也要玩不起了#

这两年转型最成功的当属比亚迪,其逻辑是基于自身规模优势,用“自己能承受但同行无法承受”的低价把对手挤出去,进一步做大规模。然而像蔚来这种既没有足够资金,也没形成规模的新势力,被动卷入价格战时,在“以价换量”的快刀下,很有可能一个不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涨价和降价中反复横跳的特斯拉这次也玩折了,早些时候特斯拉将FSD全自动驾驶服务的订阅价格下调了50%,库存积压问题也让其调低了特斯拉Model Y的价格。按理说这波操作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销量,可眼下特斯拉的遭遇并不乐观。

特斯拉上海工厂调整了生产节奏,将每周工作时间从原来的六天半调整为五天,以减少Model Y和Model 3的产量。

特斯拉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交付数据显示,今年Q1特斯拉在全球共计交付新车38.68万辆,同比下滑8.3%,环比下滑高达20%。这是特斯拉自交付车辆以来的最大跌幅,也是自2020年Q3以来,特斯拉单季度交付量首次出现同比下降。

更可怕的是,特斯拉即将开启新一轮大规模裁员,就在刚刚,特斯拉发布全员信,确认将裁员10%。马斯克在全员信中坦言,“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我痛苦,但必须这么做。”诚如特斯拉这样的新能源造车先驱,都一边降价一边裁员,看来车市的竞争又要升级了。

#上行不易#

不可否认,在车市变革下,中国车企近年来被赋予“品牌向上”“产品向上”的厚望,然而价格战硝烟让“上行”道路变得更加陡峭。降价容易涨价难,长期的价格竞争,会让市场形成“这个产品只值这个价”的心理锚点。

有观点认为“价格战利好消费者”,确实短期来看是这样没错,但长期下来不堪重负的企业难免会聚焦价格进行低质量竞争,或降低产品质量,或降低服务质量,最后的大多数负面影响还得是消费者自己买单。真正利好消费者的,应该是高质量的竞争,很多行业都经历过价格到质量竞争的转变,手机行业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最后的赢家只会是更出色的产品。

马上就要到北京车展了,接下来就是新车型密集发布期,车企们将如何保卫自己的阵地,是继续以价换量,还是能有新的突破点,值得期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