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金融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天金融”)收购华夏人寿股权项目,迎来官宣终止时刻。
近日,中天金融公告,因华夏人寿发生重大变化,重大资产重组目的已无法达成,但昔日支付的70亿元定金暂未有返还消息,中天金融“将面临损失定金的重大风险”。
目前,中天金融正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人,希望缓解公司流动性危机,盘活存量资源、狠抓资产提质增效。蓝鲸新闻记者独家获悉,粤民投另类投资公司(下称“粤民投”)一直在与贵阳政府以及中天金融接洽,有望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后者的重整投资,会同贵阳市属企业认购中天金融转增股票。
70亿收购定金“难讨”,面临损失风险
这场恼人“官司”,最早要追溯至2017年。当年11月,经中天金融董事会审议,同意其与北京千禧世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中胜世纪”)签订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中天金融或其指定的控股子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合计持有的华夏人寿21%-25%的股权。
2017年12月28日,三方又签订补充协议,将框架协议中约定的定金金额由10亿元增加至70亿元。随后,中天金融依据协议及双方协商的时间及交易进程支付了定金70亿元。
当时的中天金融,拟剥离地产板块,进一步聚焦金融业发展,收购华夏人寿即是重要一步。
但事有难料,华夏人寿迎变。2020年7月,原银保监会依法对华夏人寿等6家机构实施接管。直到2022年7月18日,原银保监会发布了华夏人寿行政许可信息,核准华夏人寿总经理、总精算师、副总经理、部分董事、监事等人员的任职资格和修改章程事宜。再至2023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批复瑞众人寿整体受让华夏人寿保险业务及相应的资产、负债。
华夏人寿已经进入新章,中天金融的收购却被“锁”在过往。中天金融在公告中表示,“鉴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标的公司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目的已经无法达成”,并提出将依法采取措施要求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返还定金及相应资金占用费等。
但是定金“付”易“还”难。根据中天金融公告,2024年4月18日,公司管理人已分别向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发函,要求返还公司已支付的70亿元定金及相应资金占用费。截至目前,未收到北京千禧世豪和北京中胜世纪任何回应。
同时,中天金融也直言,“鉴于北京千禧世豪、北京中胜世纪及华夏人寿的公开信息,公司收回70亿元定金及相应资金占用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将面临损失定金的重大风险。”
中天金融已“资不抵债”,推动重整、引战、化解债务风险
成立于1978年的中天金融,于1994年2月在深交所上市,是贵州第一家上市公司,主营范围为房地产开发、保险、证券等。
中天金融最初以地产业务发家,2015年前后,中天金融启动战略升级,开始布局金融业务,后通过并购重组方式,获得了保险、证券等金融牌照,转型向以房地产业务及金融业务为双主业并驾齐驱的发展模式。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天金融提出收购华夏人寿股权计划。期间,中天金融还曾拟出售旗下地产板块子公司,以支付华夏人寿股权转让款。
但金融转型尚未平稳落地,叠加地产业务放缓,中天金融业绩表现逐渐乏力,出现阶段性流动性问题,导致部分债务未能如期偿还。2023年4月,中天金融收到债权人平安银行惠州分行的告知函,以中天金融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贵州中院申请对中天金融进行重整。
2023年6月末,因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收盘价均低于1元,中天金融被决定终止上市暨摘牌。
从近两年中天金融业绩数据来看,其2023年度和2022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81.44亿元和-160.50亿元,截至2023年和2022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分别为-224.71亿元和-43.15亿元。除此之外,还面临大量诉讼及对外担保事项,大额债务逾期未偿还。
其子公司中融人寿也一度陷入业绩困局,2021年、2022年年报均暂缓披露。据中天金融年报信息,中融人寿2021年、2022年净亏损分别为65.35亿元、54.65亿元,2022年末净资产-93.6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同时年报显示,2021年,中融人寿通过非公开市场投资了非上市公司股权和非标准金融产品,包括账面价值144.04亿元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2021年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4.36亿元。
因此,中天金融70亿元巨款定金能否追回成功,对于摆脱困境意义不小。
中天金融表示,将紧紧围绕重整、化解债务风险、多层面引战、积极推进经营创利增效等各项重难点工作,依法主动配合贵阳中院及管理人有序推进各项重整工作,推动公司重回良性健康发展轨道。目前,中天金融正积极引入战略投资人,希望缓解公司流动性危机,盘活存量资源、狠抓资产提质增效。
蓝鲸新闻记者独家获悉,粤民投一直在与贵阳政府以及中天金融接洽,有望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后者的重整投资,会同贵阳市属企业认购中天金融转增股票。
公开信息显示,粤民投主要从事股本投资、不良资产投资、资产管理以及产业资源整合,业务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并购重组业务、多策略投资业务、跨境投资业务、实物资产投资及其他机会型的顺逆周期灵活结合的投资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