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武侠小说里面有所谓的正邪两派,在《笑傲江湖》里面也是这样的,可是坏人就一定是坏人吗?好人就一定是好人吗?善恶分开两边,也并不是那么绝对的,好比岳不群就是一个好人堆里的恶人,而像曲洋那样的人,就是“恶人”堆里的好人,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善恶之分,可是对待不同的“恶人”,应该怎么做呢?

古人的善恶认知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学就成了大家所熟练运用的一种学问,而在先秦时期的文化争论中,儒家的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信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而荀子则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他们一个认为“恶”是人天生的,一个认为“恶”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

这样的争论并没有一个完全的定论,在后世人们的认知上,也不可能统一,但是大家会有共同的认知,就是教育是有可能改变这种恶的;明朝的王阳明在对善恶的认知上,有自己的心得,他的知行合一的理念,和对善恶的认知是分不开的。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意有恶意之动,循礼便是善,动气便是恶”,在他的认识里,善恶也是共存一体的,你什么都不想的时候,就没有善恶之分,遵守规矩的时候,也没有善恶之分,但是当你的内心发生改变的时候,善恶之念都可能会产生,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吧!

怎么对付“恶人”

在王阳明的认知里面,恶人也不全是恶人,对于善恶他是这样划分的,“无善无恶者心也,有善有恶者意也,知善知恶者良知也,为善去恶者格物也”,人们原本是没有善恶的,只是你内心的那个念想有所转变,才会有善恶之分,但是守住了底线的良知呢!还有可能是善人,但是守不住那个底线,你的恶也就无可救药了。

王阳明说“惟动于私欲而后有恶也,惟良知自知之。故学问之要曰致良知”,人的“恶”是欲望让他有了恶行,只要还有良知,就去感悟他,如果没有良知,就用你内心的良知去消灭他,这样是为了让那些有良知的人好好的生活下去。

在面对土匪和叛贼的时候,王阳明的办法是,有良知的就感化他们,在审理土匪案件的时候,他说太热了,就把上衣脱了,土匪也跟着做了,后来他说还是太热啊!要不大家一起把裤子也脱了吧!那土匪顿时脸红了,王阳明说你心里还有羞耻的心,算是有良知的人,为什么还要作死呢?后来土匪在教育下被感化了。

在面对那些誓死顽抗的土匪和叛贼时,王阳明的办法是,他们的内心是不接受感化的,那就只有将他们都尽数剿灭,这样那些有良知的人才能好好的生活,在他的内心,不以人的本体为善恶作为划分的依据,而是以是否能够迷途知返来作为善恶的划分依据,这样的教化和感知能最大限度的让那些良知未泯的人回到善良的队伍里来。

结语

其实就是现在的生活里面,善人和恶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内心的平静,才会让人心存善意,可是当那个诱惑足够大的时候,能不为所动的人或许真的很少,怎么来对付心中的恶呢!那就是内心的良知和底线了,有的人能守住,有的人守不住,守不住的人能够迷途知返的还有救,那些执迷不悟的就无可救药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