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淡妆、淡色、淡水,当代年轻人又发明出一种很新的人格——淡人

淡人都染上了一种“淡淡综合征”,做什么都是淡淡的

冰箱里的食物,只要没有过期太久,凑合凑合也是一顿;

没有特别好的朋友,也没有特别讨厌的人;

比起上班,更像是在出家,面对一切都是随缘、接纳。

有人说,浓人和淡人就是e人和i人的别称,是外向和内向的不同表达,其实也不完全是这样。

比起mbti上百道题做下来或许更加科学的心理分析,浓与淡的描述可能更是一种奇妙的氛围感

新型黄金职场人设:淡人

关于淡人,没有官方的定义,只有一种广为流传的概括:镇定自若、平静如水,面对一切都是淡淡的。

而与淡人相对的浓人,则是情绪浓度比较高的人。欢喜的时候兴高采烈,生气的时候也是怒不可遏,上一秒还在毁天灭地,下一秒就是六脉通畅。

淡人的情绪是淡淡的。

他们不悲不喜、不嗔不怒、不怨不恨,有一种“任世界风起云落,我自岿然不动”的神秘感。

手机掉在地下了,淡人轻轻地捡起来:“没关系,只是屏幕有点碎了。”

开车被后车追了尾,一头撞在了方向盘上,淡人:“没关系,就是流了点血。”

明知道自己芒果过敏,还是接过了浓人朋友递来的芒果饮料,大口喝完之后起身独自走向医院。

淡人:“芒果过敏,我去洗个胃。”

淡人的世界,有一种要死不活的松弛。

淡人说话也是淡淡的。

“嗯嗯,好的,收到…”短短几个字,包含了淡人全部的情感。

由于这种独特的轻量化说话方式,也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职场淡人。

不论是老板的pua、还是坑人同事的飞锅,到了淡人这里都会被一一化解。

得知同期的同事升职加薪,淡人:没关系,有班上就行。

被老板安排了额外的工作量,淡人:好的,收到。

然后不管做没做完,还是按时下班了。

得知关系不错的浓人同事离职了,淡人也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哦,挺好的。

哪怕受了再大的委屈,淡人浓度最高的情绪反应,也只是淡淡地发去一个带草字头的“蒽”。

肯定对方的同时,也淡淡地fu*k他了一下。

不管做不做得到,一句“收到”在句首,甲方夸他气量大,老板赞他韧性强。

正因为如此,职业素养很高的淡人也被认为是最适合上班的新人设。

淡淡地上班,不卷也不摆。按时打卡,准时下班,随心情劳作,凭缘分拿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别做梦了,淡人达不了一点。

看完淡人的生活图鉴,浓人和淡人都得到了救赎。

淡人:哦,原来我是淡人啊

浓人:原来我是浓人,我以为我是疯狗呢。

发疯的尽头是淡然

从集体发疯,到变成淡人,当代年轻人的人格切换比5G还快。

仿佛上一秒还在歇斯底里地想要创口全世界,这一秒又成了口吐莲花的和平使者。

但是,与其说年轻人翻脸比翻书还快,不如说,是他们进入了发疯之后的下一个平静如水的阶段。

果然,发疯的尽头是淡然。成为淡人之前,他们已经发过那场无人在意的疯了。

在淡人的概念还没被发明出来之前,曾经有一个很类似的形象,那就是被网友们称作mbti第17型人格的“卡皮巴拉”

卡皮巴拉,英文单词Capibara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一种名叫水豚的可爱啮齿类动物。

水豚的性格很温和,长相也是一脸的云淡风轻。

它不争不抢,与世无争,一怒之下也只是怒了一下,和任何小动物都能和谐相处。

于是,卡皮巴拉也成了淡人的前身,淡人的精神图腾

正式确诊为KPBL型人格的朋友,恭喜你,你是一个温和、佛系、情绪稳定、能吃能睡的有福之人。

到了现在,卡皮巴拉正式修炼成功,成了网友们口中的淡人。

他们继承了卡皮巴拉的性格,并且把这种“淡淡的气质”带进了职场,带进了生活中。

他们代替卡皮巴拉说出了那句淡人的slogan:算了。

很久远的爆款综艺《奇葩说》里,蔡康永曾经有一句很经典的表达。

当时在为某个辩题做总结的时候,马东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紧接着反驳道:“那不叫原谅,叫做算了。”

算了,作为淡人的精神内核,也成为了他们的处事智慧。

但是对淡人来说,这个“算了”来得更早一些。

它不必等到多年以后,经历时间流逝的痛苦,也不论困难、变故、甚至是伤害的大小,淡人都可以云淡风轻地说一句:算了。

但说出那句“算了”也不等于内耗。因为淡人是真的消化了各种情绪,让一切归于平淡。

如果说浓人是一种能让任何情绪释放的放大器,那么淡人就是一个降妖伏魔的宝葫芦。

任外界如何的天翻地覆、风起云涌,淡人淡淡地拿出自己的法器,将这一切静静收入其中。

淡人节省了许多与外界抗争需要消耗的能量,以维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从而达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淡然。

浓人or淡人,躺和卷的智慧升级版

淡人的精髓,不只是那句“卷也卷不动”,而是它后面紧跟的一句:躺也躺不平

正因为看破了生活的某种真相,明白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躺平,于是在冷眼旁观中学会了审时度势、量力而为。

就像华东政法大学的杜素娟教授在分析“淡人”这种新型社交标签时所说:“淡人不是不为,而是懂得在哪个环节上不为,ta非常聪明地找到了痛苦的根源。”

理解了痛苦,才能做到淡然。

有人看到了淡人身上这种令人心疼的成熟感,于是感慨道,淡人的形成其实很无奈:那是在经受过太多来自家庭的创伤后,自我防御状态过剩的表现。

经历过一次次失败后,有人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演习了一次次失败后,淡人产生了习得性平静。

然而,在看似被动的防守状态中,淡人也焕发了一种通透清澈的生命力。

就像余华在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写道的那样:我不知道汽车要到什么地方去,他也不知道。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

不在乎结果,不看中输赢,淡人在过程中静静享受人生。

在杜教授看来,不论是浓人还是淡人,都是对躺和卷的智慧升级版

浓人不再是盲目的卷王,而是发泄情绪后依然能拥抱世界的快乐小狗;

淡人也不是躺平的摆烂之人,而是在看清生活本质后的淡然处之;

甚至是刚刚被发明出来的介于二者之间的“间人”,也是一种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的态度。

它们恰恰削弱了以“躺”和“卷”为标签的负面影响,用不同的生活方式来区分人与人不同的选择:我们只是不同,而没有对错。

生活中不只有成功和失败,处在“没赢也没输”的中间值才是大多数人的人生。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不论是奋不顾身地钻营、或是两眼一闭缴械投降,都是对自己不够负责的表现。

不如在社会的拷打中看向自己,拥抱自己内心的选择,弱化对某种标签的追求,实现一种从内到外的自洽。

我们对浓人和淡人的包容,对于二者不同面向的解读,可能就是一种好的开始。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创造一个尊重他人浓淡选择的自由空间,也是一种重要的进步。

淡人制造生活中的松弛,浓人试图探究生活的真相。但是过浓或者过淡的生活态度,可能也会偏离正常的轨道。

总之,祝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早日过上张弛有度、浓淡相宜的生活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