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与《明朝那些事儿》,哪一部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无论《大明王朝1566》还是《明朝那些事儿》都是文学作品,既然文学作品,一般都会写上"本故事纯属虚构"这几个字在上面。所以讨论他们是否接近真实的历史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很多人看完《大明王朝1566》或者是《明朝那些事儿》,会觉得这些事情真的在历史上发生过呢?这得从两

《大明王朝1566》:能扛事的人,他们都懂先保身,再谋事

一位做企业的朋友最近跟我感慨:"以前总觉得有理走遍天下,什么事都要争个对错。结果碰得头破血流,才明白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是靠硬刚成功的。"这样的觉悟,你是不是也有过?那些在职场、商场、官场能够扛事的人,表面上看起来温和谦让,但他们才是最后的赢家。这个深刻的智慧,

‍《大明王朝1566》5句台词:说透人情世故,无论何时听都受益匪浅!

《大明王朝1566》里的台词特实在,没那么多弯弯绕,却把当官的门道、做人的道理都说透了,放到现在听也特别有共鸣。1.严嵩说“造反的都是种地的”“历来造反的都是种田的人,没听说商人能闹翻天。”这话戳中了当时的实情:种地的人靠天吃饭,一旦没了活路,只能拼了;可商人要

当年的冷饭,今天的神宴:《大明王朝1566》为何被冷落十年才封神

在中国电视剧史上,没有哪部作品像《大明王朝1566》这样,经历过如此戏剧性的命运转折——2007年首播时收视惨淡,十年后却成为豆瓣评分9.8分的"国剧天花板"。这部由张黎执导、刘和平编剧的历史巨制,为何会遭遇长达十年的冷落?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剖析。一、生不逢时:2007

在《大明王朝1566》中,冯保为什么要打死周云逸?

神剧《大明王朝1566》可谓百看不厌而周云逸事件又是第一集的背景剧情,可以说是全剧的引子,由此引发后面无数剧情也是裕王党和严党政治斗争的开始。嘉靖39年,年末一个腊月都没下雪,而这一年整个大明王朝有三百万两银子的亏空,各部开始为此争斗不休。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小阁老

《大明王朝1566》嘉靖为什么因别人叫吕芳“老祖宗”而大发雷霆

在《大明王朝1566》的权谋棋局中,司礼监是皇权的延伸,是嘉靖的喉舌。司礼监的吕芳,是嘉靖信任的人,跟随皇帝四十年。嘉靖知道下面的太监、宫女,称呼吕芳为老祖宗,并没有禁止。但在14集时,嘉靖却专门提起吕芳“老祖宗”这个称号。事出有因,嘉靖才会这么点吕芳。浙江发生

《大明王朝1566》何以在10年后荣登电视剧的“天花板”?

《大明王朝1566》何以在10年后荣登电视剧的“天花板”?《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首播于2007年的历史正剧,在经历初期的市场冷遇后,于十年后逆袭成为现象级作品,并最终被公认为国产剧的“天花板”。编剧刘和平以明朝嘉靖年间的“改稻为桑”政策为切入点,虚构事件却真实还原

《大明王朝1566》裕王没有徐高张和李妃的辅佐他的结局将会如何?

即使没有李妃和清流的徐高张三位师傅,只要裕王没有在嘉靖前面去世,他都会继承皇位。但日子过得怎么样,就说不清楚了。在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权谋棋局中,裕王朱载坖被塑造成,一个温和却缺乏魄力的储君形象。他虽占据“未来天子”的政治身份,但其每一步决策几乎都离不

《大明王朝1566》:嘉靖这句只有少数人才能听懂的话,你懂了吗?

距2007年《大明王朝1566》首播至今,已经过去18年了。虽然中间被停播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依旧不影响其国产权谋剧天花板的级别的地位。该剧豆瓣评分高达9.8分,有23万多人参与了评分,其中五星与四星好评分别占比89.5%和9.1%,好评率超过98%,换算成人数的话,即有超22.5万人给

除了《人民的名义》,推荐大家值得一看的五部官场剧

不得不说,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好剧,剧中官场的斗争,也能看出来,啥叫权力斗争,可是,很多观众看完这部剧也是意犹未尽,这部剧实在太短了,只有50多集,看完就没了,这时候,很多观众都开始剧荒了,尤其是喜欢这种官场剧的观众,看完这部剧后,也在想现实中还有没有类似的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