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图书借阅量近年来呈下降趋势,目前借阅量大概是10年前的13%,这和全国高校图书馆的趋势基本一致。”不久前,在重庆交通大学图书馆发布的《2023图书馆年度报告》中,列举了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量“断崖式”下降的数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正如这份报告所言,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并非只在个别学校发生。根据湖南大学图书馆年度阅读报告,2019年、2021年、2022年该馆图书流通量分别约为53万册、35万册、26万册。中山大学图书馆2019年至2022年的图书外借总量,分别约为68万册、52万册、37万册。在在校生总体规模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很多大学都发生了图书馆借阅量下降的情况,这也意味着平均每个学生的纸质图书借阅量也相应下降。

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是否就标志着学生不爱读书了?刚刚就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的葛剑雄教授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分担心。这位曾经担任多年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老图书馆人”表示:“比如我们的理工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大量的资源都已经是数字化、网络化,最新的数据信息首先会通过网络数据库更新。而且现在的数字化产品有很强的解说功能,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王君超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也认为,伴随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不断丰富,学生可以很快获取知识与信息,纸质图书借阅量自然会减少,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大学生不爱读书了。

显而易见,随着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日益丰富,再加上网络数据库成为大学生获取学习、科研资源的主流渠道,大学生用于电子阅读的时间、频率都在上升。但是,值得追问的是,电子阅读是否能够取代传统纸质阅读的功能?换言之,大学生是否真的通过电子媒介开展“读书”这项活动?

发表在澎湃新闻的一篇评论认为:“如何引导大学生使用好图书馆资源,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和兴趣,提升专业学习和学术科研能力,是比关注图书借阅量下降更值得深思的。”尽管数字化阅读不等于“肤浅”阅读,但无论是主动检索,还是系统智能推荐,都在助长着读者形成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刘姗姗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署名文章也表示:“读屏与读书终究不一样。”对此,这位高校教师向图书馆提出建议:在扩大图书种类覆盖面的同时,提高专业匹配度,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破解图书供需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一边是大学生不爱借阅纸质书了,另一边是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王琼直言:“一些图书馆在环境条件与管理环节上存在不足和欠缺。比如,空间拥挤、环境嘈杂、硬件保障不足、藏书体系不完整、馆藏结构不合理、纸质图书更新不及时、推介宣传方式不够灵活以及馆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态度有待改善等,均可能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图书的借阅流通。”

一些高校的图书馆也在以实际行动作出改变,比如,以读者为中心,提供“你选书我买单”的服务。读者可以在线上自主选择所需图书,采购费用均由图书馆承担,图书采购到馆后第一时间通知读者前来借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面对阅读方式、阅读氛围的变化,图书馆如何转变职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也成为不少学者、观察者关切的问题。比如,北师大图书馆馆长建议:通过文献资源整合、空间流程再造,构建智慧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沉浸式深度学习体验,实现学习范式重塑。

“各个院系、各个部门都没有比图书馆更适合作为大家聚合的地方,在这里大家可以碰撞出很有价值的新东西。”葛剑雄也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的“共同空间”功能。

就当下来说,不少高校的图书馆也充当着学生自习、备考的重要空间。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工作的黄筱玲就观察到,在图书馆学习的学生中,大约一半是为了准备考试。“馆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自习室,每天一早六点半开门,晚上十点半关门,座位常常供不应求。”

由此可见,如何为大学生创造享受阅读、沉浸式阅读的氛围,推动他们以更加从容的心态“泡图书馆”,进而建立起兼具系统性和个性化的个人知识体系,也是图书馆借阅量“断崖式”下降背后应该考虑的问题。

媒体札记,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我们下期再见。

撰文/王钟的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