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欧盟官员称欧洲理事会主席在北京被监听?外交部:窃听窃密的不是中国

12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澎湃新闻记者提问,据报道,12月5日,有欧盟官员表示,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北京无法使用不受中方监听的安全线路同欧盟各国领导人通话。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图为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其于本周来华参加中欧领导人会晤(资料图)

“欧方官员应该很清楚,对欧盟国家和欧盟机构领导人进行窃听窃密的不是中国。”汪文斌回应。

延伸阅读

经中欧双方商定,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将于12月7日在北京举行。

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国务院总理李强将同米歇尔和冯德莱恩共同主持会晤。这将是4年来首次在线下举行的中欧领导人会晤,欧洲社会各界尤其是工商界,都十分希望从这次代表着中欧高层对话交流机制全面恢复的领导人会晤那里听到更多好消息。

图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出席活动(资料图)

中方在会前特别强调,中欧是伙伴不是对手,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几乎每一次中欧进行重要会晤或活动,中方都会强调这一点。这绝不是随便说的,是针对欧洲出现的错误对华认知和倾向而言的,也包含着中国对发展中欧关系的满满诚意。领导人会晤要为中欧关系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战略引领,需要欧方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给出更清晰的回答。

欧洲理事会在今年6月30日发布的结论文件中,仍将中国定位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不得不说,这个对华三重定位不仅错误而且有害。欧洲据此作出的对华政策混乱、模糊且高度不稳定,对欧洲内部各方意见“和稀泥”式的三分法,让不少欧洲人自己也摸不着头脑,在对华认知上迷失方向。

“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这是三个定位,不是一个,把它们硬放在一起,肯定会出现相互矛盾、相互打架的情况。实际上,欧洲对华政策越来越多地向“竞争者”甚至“对手”的方向转移,如推动对华“去风险”,搞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配合美国的遏华政策等等,这些都为中欧关系制造出了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和困难。再这样继续下去,中欧有可能真从“伙伴”变成“对手”,尽管那是中欧双方都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欧洲必须要解决这个重大认识问题,认识到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才是中欧关系的唯一准确、正确定位。这本来是一目了然的客观事实,但一些欧洲人戴上各种有色眼镜后就看不清了。即使在中欧之间分歧最突出的时候,双方在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全球治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等原则性问题上的立场也始终是一致的,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地区和平与稳定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协调与相互支持是顺畅的,中欧巨大的贸易额更是支撑起了无数个互利共赢的合作项目。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合作面占双方关系的绝对主流。这不是伙伴,什么才是伙伴?

图为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资料图)

只要放宽眼界,打开心胸,很多问题本来都不是问题,即便是分歧也能够妥善管控。比如,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就表示,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同“一带一路”倡议并不对立,而是互补关系,都旨在促进全球发展。全球基建投资缺口是以万亿美元级别计算的,有哪个国家或者经济体能“独吞”这个市场?再比如,在一些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上,欧洲和中国在推动停火止战、积极劝和促谈方面是有战略共识的,而对于那些具体领域的摩擦,也完全可以通过对话沟通而非制造对抗来解决。这也体现出中欧战略沟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这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恰逢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和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建立25周年,中方希望它能发挥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双方领导人面对面沟通,必然会增进中欧之间的理解和互信。中欧通过开拓创新加强务实合作,通过对话协商探讨解决问题,通过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挑战,这正是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最生动的定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