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历史上一位被誉为忠勇仁义的名将薛仁贵,却因为一次惨烈的战争,被人恶评为一将无能。
他望尽天南地北,为朝廷立下过赫赫战功,却在血色大非川的战场上失掉了自己的颜面和皇帝的信任。
此次战争中,10万大唐虎贲全军覆灭,三军蒙羞,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是敌人强大吗?
而是因为另一个人才导致了最后的惨败。这一结果的发生,也意味着薛仁贵在指挥战争中,并没有完全胜任自己的职责。他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惨痛代价,也上演了一场殊死的悲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能感受到这样的反差:
一个曾经的英雄,如今却成为了一个名字中带着失败与被指责的人。
然而,这一事件也悬念重重。究竟这次战争中的真相是什么?故事还没有结束,我们对于这个答案的探寻,也将会是一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一、薛仁贵:披荆斩棘,挂帅出征
公元670年,唐朝在西域地区遭受了一场严重的叛乱,这场反叛由吐蕃和于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两个小国的首领联手发起。
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唐朝的西部边境,为了稳定局势并维护国家安全,所以唐高宗李治召见了当时最为出色的将领薛仁贵,商讨如何征讨吐蕃。
这一年西域发生了许多战事,唐军一度陷入被动,而吐蕃军则越来越嚣张。高宗深知此事的紧迫性,所以想听听薛仁贵有什么策略,并借此看看他是否适合做主帅。
“爱卿,作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你对吐蕃此次反叛有何对策?”高宗的语气坚定,表达了他对薛仁贵的信心。
薛仁贵深深地鞠了一躬。“陛下,吐蕃人的势力确实越来越强大,但我有一个计策,或许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高宗听了薛仁贵的话后,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爱卿请说,我愿意听听你的计策。”
薛仁贵缓缓地说:“陛下,吐蕃人目前已经控制了大量的西域疆土,
他们的战术口号是以耐性换空间,我们应该用其它的方法打破他们的防御。”
薛仁贵说道:“我可以率领带5万士兵,直接进入乌海(今豆错湖),先攻打吐蕃的前沿,卡住这里并驻扎在此。
既可以阻止他们的大军往回撤,又可以切断他们的粮草供应,这样一来吐蕃必定兵败。”
高宗听到这就已经确定了让薛仁贵做主帅,但自己还有别的想法。
高宗想让薛仁贵帮助自己的姑姑弘化公主的吐谷浑复国,因为吐蕃在叛乱中吞并了吐谷浑。
可是这与薛仁贵的计划并不一样,这让他有点不知所措,刚想说些什么,却又想到自己身为臣子,也只好听从君主的命令。
之后唐高宗就下令派遣薛仁贵作为主帅率领大军出征西域,平定叛乱。唐高宗决策出征的事情在史料上已经有充分的证据。
据《新唐书》记载,公元670年唐高宗派遣突厥族首领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作为副手辅助薛仁贵率军前往逻娑(拉萨),镇压边区的叛乱。
另外,当时漠北地区还面临外族侵略,侵略者趁机进犯中国领土,因此唐朝出征卫边的情况非常紧急。
薛仁贵带着他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着西域进发。途中,他们遭遇了种种阻碍:恶劣的气候、恶劣的路况、粮草不继的困境,这一切都没有能够动摇薛仁贵的信念,他一直领导军队不停步地往前走着,披荆斩棘,挂帅出征。
终于,薛仁贵带领士兵到达了西域。他发现,西域百姓遭受到了苦难的折磨,无家可归,疾病缠身,在吐蕃的攻击下无所遁形。
薛仁贵深知使命的重大性,他希望帮助当地人们脱离苦海,恢复他们的尊严和安宁。
二、英雄难阻无能将:薛仁贵的尴尬处境
尽管薛仁贵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丰富的经验以及受到朝廷的信任,但是他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命令得到所有下属的遵守。具体的例子就是他的副将郭待封。
到了西域之后郭待封与薛仁贵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将领们在一同商讨如何对吐蕃进行下一步计划时,郭待封率先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我们应先与吐谷浑取得联系,先帮其复国在与其一起对抗吐蕃。”
薛仁贵只觉得他的计划太过于保守,并没有多说什么,于是说出来自己的计划让众将领执行。
“我军先出其不意攻打吐蕃,再埋伏前来救援的吐蕃军队,再帮助吐谷浑复国。”
而郭待封却不乐意了,与薛仁贵争辩,他认为薛仁贵的计划太激进了,薛仁贵与其解释可郭待封仍然不同意,双方久久僵持不下。
而郭待封更是直言自己不用听薛仁贵的命令,无奈之下薛仁贵只好拿出帅令压他,此事这才作罢。
那么郭待封到底是何人,他为何敢质疑主帅?为什么他敢不听主帅的命令,与其公开叫板?
郭待封自恃名将之后,虽然聪明机智,但十分自负。
当他知道薛仁贵作为主帅率领大军西征,而想到自己之前与薛仁贵可是平级,现在却只是副将,所以才对薛仁贵十分不满。
郭待封实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武夫,争强好胜,但他确实不善于指挥战争,但又因为他家族有点背景又与同行的另一个副将阿史那道真关系不错,
所以薛仁贵对其一直忍让,这才导致了薛仁贵在行军中的尴尬处境。
因为他对薛仁贵不满,所以常常不遵从薛仁贵的命令。
郭待封认为自己比薛仁贵更有经验,因此他经常蒙蔽士兵,干扰薛仁贵的命令。
这使得薛仁贵的行动变得异常艰难,起初他试图收服郭待封,但是后者却越来越顽固。
在行军中,郭待封也犯了许多错误,他指挥不当,导致军队行进缓慢,浪费时间和粮草。
更为让人气愤的是,他还经常贪图私利,占据军队物资和资源,这导致了整个军队的疲惫和不满。
薛仁贵万般无奈,他不得不对郭待封进行斥责和训诫,
但郭待封仍是争强好胜,不肯认输,甚至故意与薛仁贵唱反调,这让薛仁贵倍感头疼和压力。
作为一名将领,薛仁贵面对着各种难题。他不仅要面对敌军的威胁,还要处理内部矛盾。
这些问题都非常严重,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危及前线的稳定。
三、血色大非川:一将无能,三军蒙羞
然而,随后正是因为郭待封对薛仁贵的不满导致了一场令唐朝军队蒙羞的战争,即血色大非川战役。
这场战役的失败,不仅让唐朝的三军蒙羞,更是因为郭待封的擅自行动,不听薛仁贵的命令。
按薛仁贵的计划,他先率1万士兵悄然攻打乌海,
而吐蕃军队面对突入袭来的唐军,手足无措,被尽数消灭。之后又杀往河口,收获吐蕃牛羊等万余头,烧毁吐蕃的粮草辎重。
随后带领军队前往乌海休整,等待其他部队援助。
薛仁贵想的是带领军队在乌海驻扎,先阻断吐蕃的粮草供应,随后再夹击大非川,便可取胜。
于是他在攻打下乌海后就派人给郭待封送信,让其余的军队快速来乌海与自己会合。
然而这个时候,郭待封这个唐军的副将,却发难不遵从薛仁贵的命令,
郭待封十分傲慢,心里只认为薛仁贵此举鲁莽,所以领着粮草辎重等缓缓前行。
薛仁贵给郭待封留了充足的时间赶来,可是足足过了二十天,也未见有军队前来。
等郭待封率军进至乌海时,吐蕃二十余万大军来救乌海,伏击郭待封率领的军队,郭待封军惨败,军粮及辎重都被吐蕃军掳掠而去。
因为郭待封不听军令,贻误了战机,导致返程过程中陷入了吐蕃人的伏击,
唐朝士兵大败而归,10万虎贲军几乎全军覆灭。这一场战败,成为唐朝军队的失败记录之一。
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唐军将领之间存在着内部矛盾和不信任,导致联合作战不够顺畅;
其次,
副将郭待封擅自行动,不听取薛仁贵的命令,导致整个军队失去了战斗的节奏;
第三,唐朝的军队长途奔袭,军队数量也比吐蕃少,难以抵御吐蕃人强大的进攻。
这场失败,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伤亡惨重,军心涣散,给唐朝的统治者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唐朝军队这一场的惨败在历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笔,也让人们深刻地反思战争的意义。
在大非川上,唐军一败涂地,惨不忍睹。一将无能,三军蒙羞,不仅让无数勇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更让唐王朝的威名受到了极大损伤。
那场战争,让郭待封等不服从命令的将领成为历史罪人,而也让那些坚持忠诚的将士在壮烈牺牲的同时,留下了永恒的荣誉和崇高的精神。
历史是如此残酷,但也给我们留下了教训和启示。
在今天,我们仍需警醒,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强化团队协作精神,以最强大的决心和勇气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和危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取得胜利,创造更加伟大的辉煌
参考资料
曲封墨.薛仁贵何以兵败大非川[J].文史天地,2022(3):4.
战神薛仁贵玉碎之战[J].科学大观园,2016(4):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