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可以说是玄宗一朝战功最强悍的名将,曾一人统摄四镇,担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统兵达到267700人,占大唐帝国边境兵力(总495000人)的一半以上。而安禄山曾任三镇(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统兵达到183900人。 如果王忠嗣在749年没有死,即便河东节度使的位子让安禄山求了去,河东的兵力也还是对王忠嗣有感情,也就是说安禄山并不能真正控制河东之地。安禄山真正能调动的只有平卢和范阳地区的兵力(128900人)。王忠嗣依旧是边镇大佬,是一个强悍的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安禄山想起兵造反肯定是要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的。但万事没有绝对,我们先来看看王忠嗣是怎么死的。
747年,唐玄宗着急攻下石堡城,但当时的吐蕃守卫该城很严,王忠嗣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他认为石堡城易守难攻,全力攻打的话伤亡会很严重,即便得到了石堡城也不划算,不如先放放再寻找合适的时机。一个将领,见惯了战场,反对穷兵黩武,体恤士兵本没有错,但他并没有考虑到唐玄宗攻下石堡城的迫切心理,由此完成了君臣生隙,而且被一直寻找王忠嗣错处的李林甫敏感的捕捉到了。 之后,董延光献上了攻打石堡城的计划,被唐玄宗采纳,并且,唐玄宗让王忠嗣派兵支援董延光。董延光的计划并不完美,王忠嗣很不愿意打这一仗,但又没办法违抗命令,只得勉为其难的答应。王忠嗣的勉强,董延光恨在心里。当时王忠嗣的部下李光弼看的分明,曾劝说王忠嗣,但王忠嗣仍旧认为没有必要牺牲那么多士兵的性命,而且大不了他丢了这个金吾羽林将军。但他显然低估了别人的手段。
石堡城并没有如期攻下来,董延光直接告诉唐玄宗是因为王忠嗣的部队支援来迟。李林甫瞅准时机,找来王忠嗣做河东节度使时候的一个部下,让他诬陷王忠嗣有异心,说王忠嗣曾经说过一句话:“早年在宫中的时候与忠王最亲近,我愿意尊奉太子。” 这句话的威力是相当巨大的,也就只有熟知唐玄宗的李林甫想得出来,毕竟唐玄宗有多忌惮太子势大,李林甫是看在眼中的。如今出来个王忠嗣居然站在太子一边,这如何让唐玄宗能继续睡个好觉。于是把王忠嗣召回来交给三司审问。王忠嗣曾经的部下哥舒翰力证王忠嗣是冤枉的,为此哥舒翰甚至愿意交出自己的官职,唐玄宗这才气消了一些,但并没有原谅王忠嗣,而是将他贬为汉阳太守,第二年又转为汉东郡太守,又过了一年,王忠嗣暴卒,至于是病死还是被害死,并没有定论。
我们假设李林甫的诬陷并没有让唐玄宗对王忠嗣失去信任,也就是说王忠嗣依旧有兵权,只是他已经不再担任朔方、河东节度使。但这并不能降低王忠嗣在军中的威信。所以,安禄山一定会忌惮王忠嗣,但他并不会因此就不再起兵,他最可能的做法就是等待时机,要知道,带兵打仗,安禄山不如王忠嗣,但在为政上,王忠嗣不如安禄山。 安禄山是很得唐玄宗宠信的,一个三百多斤的胖子在唐玄宗面前能够旋转跳舞,他以一种小丑般的滑稽让唐玄宗开心,还拜了杨贵妃为干妈,那样的忠厚老实让唐玄宗对他完全没有设防,很多人都曾在唐玄宗面前说过安禄山会造反的话,但唐玄宗始终不相信,而王忠嗣和唐玄宗之间就没有这样的信任,原因就在于王忠嗣不支持穷兵黩武。一旦王忠嗣为唐玄宗不喜,这就是安禄山的机会。当然安禄山起兵后,唐玄宗很可能重用王忠嗣,那么平叛会相对容易很多,前提是没有杨国忠们在唐玄宗那里忌惮王忠嗣的战功而拖后腿。
当然以上的假设是建立在王忠嗣没有被剥夺兵权的情况下。实际上唐玄宗最可能的做法就是解除王忠嗣的兵权,只是王忠嗣并没有暴卒,在这样的情况下,安禄山还是会造反。但是王忠嗣能不能在安史之乱中被启用以及能有多大的权力就不好说了,李林甫有生之年肯定是阻止王忠嗣重新掌兵权的,而杨国忠也不会让王忠嗣掌兵权,他们宁愿安禄山成为重镇节度使也不愿意王忠嗣做节度使。毕竟安禄山威胁他们权力的可能性很小,而王忠嗣则会威胁到他们的权力。所以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能不能重新用王忠嗣还真是一个未知数。即便用了,杨国忠们在背后捣乱也够王忠嗣受的。
以上全部都只是假设,做不得真,毕竟历史已经发生了,做再多的假设都没有用。而且,王忠嗣即便再怎么战功赫赫,毕竟只是一个武将,单凭他个人的作为并不能改变太多。
安史之乱为何一直得不到平叛?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这些人左右着唐玄宗的决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