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报道,4月11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医保部门从未出台“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之类的限制性规定,对少数医疗机构将医保支付标准的“均值”变“限额”、以“医保额度到了”的理由强行要求患者出院、转院或自费住院的情况,国家医保局坚决反对并欢迎群众向医保部门举报,将对相应医疗机构予以严肃处理。

为了保障广大患者权益,国家医保政策对于住院天数并没有硬性规定。然而,在生活中,部分医院自行限制住院天数,强制要求患者出院或分解住院的情况存在,且具有一定普遍性,甚至已经是民生痛点。医保政策与医院实际执行之间的矛盾,究竟出在哪里?

事实上,对患者是福音的医保政策,给医院带来了考核和资金压力。床位周转率、平均住院天数、住院次均费用等,都是考核医院的重要指标,如果未达到标准,那么医保部门可能会扣除对医院的部分补贴,或是让其自己承担超出报销额度的部分。这些压力进一步会被分解到科室和医生,转化为个人的工作指标,进而成了劝退患者的种种理由。

这解释了,为什么患者住院满15天就要走,甚至还成了一项不成文的规矩。患者难,医院也难。医院既要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又要根据规定的额度和指标控费,两难局面需引起重视。

现行的医保支付方式(DRG/DIP)具有合理性,能够对同类型病情制定出统一的支付标准,利于费用可控,防止过度诊疗。可如果患者恢复慢,治疗费用超出标准,难道都让医院垫付?患者就医体验差,医院陷入两难,官方“从未限制”又有多少说服力和底气?医院机械化执行显然不妥,对于政策层面的约束性指标设置,也要科学合理、张弛有度,从而促进落实,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收获实效。

2024年是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处于转折之际,医保部门应该深刻思考、积极求变,一方面,不断优化支付标准,灵活调整策略以确保每位患者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另一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方职责与关系,确保政策导向与资金保障之间的顺畅衔接。卸下考核和资金压力,医院和医护人员才能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职。

医保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国家医保局正在建立面向广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意见收集机制和DRG/DIP分组规则调整机制,进行常态化的调整完善,定期更新优化版本,确保医保支付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回应医疗机构诉求。

纠偏要付诸于行,希望“单次住院不超过15天”这类潜规则能够早日被消除,同时医保福利能够不断完善,让医疗服务变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正观评论员 韩静)

(黄河评论信箱:zghhpl@163.com)

版权声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