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3月7日电 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作者 朱克力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强调生产力体系的革新与跃迁。“新质”是指生产力水平、结构、形态、效率等多维度的根本性变革,一是技术创新的革命性突破,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创新性重组,意味着劳动力、资本、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通过新模式、新业态实现最优整合;三是产业结构的深度转型升级,表现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崛起以及传统产业的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四是与之适配的管理理念与制度创新,即通过改革释放活力,培育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治理体系,推动经营主体及整个经济体的高效运作与持续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特别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十四五”规划各项创新举措,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参与全球产业链高端竞争。

  此次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再度升温,凸显其在中国未来经济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和关键力量。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重点工作之首,意味着政策层面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包括但不限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落实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扶持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以及鼓励社会资本对高新技术领域的投资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同时,还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研管理机制,完善科技评价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此外,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

  近期“新质生产力”概念股在资本市场上引发较大波动,一方面体现出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增长点和价值创造空间的敏锐捕捉,当政策导向明显倾向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时,布局相关领域的企业或项目便可能更获市场青睐,股价和估值随之提升。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关注也反映出其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国家政策红利下行业长期增长潜力的信心。与此同时,市场的短期波动往往与长期发展趋势并存,需要更为理性看待。积极的投资热情虽有助于引导更多资源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但也需警惕市场过热导致的泡沫风险,确保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有效对接,实现可持续价值创造。

  因此,监管层、投资者和企业都应在把握机遇的同时做好风险管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健康有序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董湘依 余坤航

宅男财经出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