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食”与“信息化”的结合,就不得不提到外卖,而提到外卖,必然绕不开饿了么和美团两大外卖巨头。
如今,看似饿了么和美团,正共享着市场的大蛋糕,二者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
但人们所不知道,在中国外卖市场的草创阶段,美团还没诞生的时候,饿了么,早已成为了中国外卖市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而它是如何成为新星,又如何走下神坛,与美团平起平坐的,这一切都指向了同一个男人,他就是饿了么的“亲爹”——张旭豪。
张旭豪,非常人也
在当代社会流行着一句话,“不怕富二代有钱,就害怕富二代,既有钱还努力。”
张旭豪作为“富三代”,远比大家想象的更为努力。
当然,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人,都有资格被称为“富三代”的,而张旭豪一定够格。
其爷爷张韶华,上个世纪是上海著名的,拥有着5家工厂的纽扣大王。
伯父则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轴承大王,自己父亲,也有几个厂子的渔具生意。
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的疼爱下,寻求保护的时候,张旭豪早已在典型的商业家庭下,耳濡目染了商业的规则,甚至有所实操。
比如帮爸爸讨债,带着妈妈去勇闯股市,这些经历,都让少年张旭豪,体验了市场的游戏规则、造就了自己对经营的独到见解,更能在市场中,发现别人所忽视的商机。
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之外,父亲提供的特殊教育,也为张旭豪的不凡,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由于世代从商的家庭传统,张韶华向来注重对孩子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的影响。
在张旭豪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自己的银行卡里突然多出了十万元!原来,是父亲一次性,将四年的生活费用,预支给了他,并强调,以后的生活费不能再问家里要。
这是何等的考验,而谁又能抵住挥霍一大笔钱的诱惑呢?张旭豪能!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款,他不仅没有害怕得发怵,或是狂欢到暴跳,还十分冷静地分析股市行情,二话不说将钱买了股票。
就这样,本科阶段的第一桶金到手,这也为后来,前期筹备“饿了么”准备了原始资金。
难道张旭豪的不同寻常之处,就是一心搞钱吗?
当然不是,张旭豪在大学阶段,考取了同济大学的本科,并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在这儿,孕育了自己的创业梦。
还在课余时间里,充分享受生活,积累人生经验,打拳击和篮球、玩赛车通通不在话下。
显然,张旭豪在商业家庭的成长环境下,和自身的主观努力,双重buff的加持下,成就一番事业似乎是水到渠成。
此时,只待一句“饿了别叫妈,叫饿了么”的广告语,颠覆中国外卖市场。
因“饿”而造就创业神话
这是2008年的一个寻常的夜晚,“饿死啦”的怨言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一间男生宿舍里,此起彼伏,而这正是张旭豪的宿舍。
原来尽管大家都饿了,但难免会遇到懒得出宿舍,直接吃到饭的时候。
其中,以一名叫做康嘉的舍友,抱怨声最为突出,而他,也成为“饿了么”创始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
他表示,要是谁,能把自己想吃的饭带回宿舍,愿意支付两倍饭钱。
有的人听到如此划算的条件后,争相竞争岗,最后,撒腿跑出宿舍为康嘉带回了饭,而有的人,比如张旭豪,就在一旁不为所动。
原来康嘉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付钱买送饭服务的概念,彻底激活了张旭豪的思维。
张旭豪一拍大腿,激动地向身边的舍友表示,既然在社会,除了学生,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懒得买饭,宁愿花钱请跑腿的人,那为何,他们不做一个订餐与跑腿相结合的平台。
而他们就是食客与店家之间的跑腿者,提供到店取餐,和送货上门的服务,而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外卖小哥”。
说完,手里的饭菜顿时索然无味,大家都被这个点子深深震撼住,纷纷看向张旭豪,听着“饿了么”的帝国世界。
对于年轻人来说,说干就干乃是常态。
张旭豪当下,就带着以康嘉为代表的一众好友开始干,第一个试行的地方,便是他们熟知的校园宿舍。
八辆电动车,外加,共同凑出来的几万元,便是他们的全部。
初期的运营模式,是显而易见的简单,换句话说,是传统但也是笨拙的。
在张旭豪主导下的运营模式,也就是最直接的方式——打电话。
食客首先向以张旭豪为头的初代“外卖员”打电话,他们再起到“中介”的作用,向给店家打电话,最后将取到的餐,送至食客处。
起初,他们的名声还不大时,几人尚且能勉强应对食客的订单量,可是,随着受众面越来越广,订单量爆炸性增长,几人感到了力不从心,甚至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
这是忧,但更是喜,眼前的景象,深刻印证了他的初步创业是成功的,不过欢喜之余,优化运营模式才是头等大事。
贵人相助,挽救“新生”
成功的创业,需要的最重要的无非是技术和金钱,显然暴增的订单量,将技术欠缺问题,赤裸裸展现在张旭豪他们面前。
此时的张旭豪,已经意识到最初的运营模式,有一步是没有必要的。
倘若,食客能直接与店家直接对接用餐信息,这样,不仅可以方便食客,直接向店家点餐,还可以简化“外卖员”的任务,提高送餐效率。
所以,取消“外卖员”在食客,和店家之间的中间环节,便可以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理论是行得通的,可是技术支撑呢?
但别忘了,张旭豪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这是无数的理工科学子梦想的学府,这里多的是技术的人才与精英。
可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旭豪最终在上交的BBS上,捞到了一位软件学院的一位软件学霸,他便是叶峰。
有了大佬的帮助,一款集点餐和配送于一体的、蓝白相间的软件诞生了。
它便是如今,几乎每一个智能机,都安装了的“饿了么”。
从此一句“饿了别叫妈,叫饿了么”的广告语,以其诙谐的表达,迅速在大街小巷传播开来。
可是,技术的问题刚刚被解决,更棘手的资金问题,又摆在了他们面前。
创业的资金,大多来自同学们的省吃俭用,有的,甚至拿出了自己的学费,前期的运营,难免会需要备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
缺钱带来不安,极大动摇着成员的心,甚至有的成员,打起了退堂鼓。
找投资!这是张旭豪迫切需要干的事。
彼时已是2011年,恰逢学校正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张旭豪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比赛。
许多人连同队员都表示无法理解,明明创业都分身乏术了,哪还有精力,去参加所谓的创业比赛,可是张旭豪却一再坚持。
原来,张旭豪“醉翁之意不在酒”,参加比赛是假,借助比赛打开名号才是真。
果然,足够创新的“饿了么”,迅速吸引了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的目光。
用“慧眼识珠”,来形容朱啸虎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当大家还对该项目,还持怀疑态度的时候,朱啸虎就一眼看出该项目的前景,立马投资了100万美元。
100万美元,对于今天来说都是一笔不容小觑的投资,何况那还是2011年。
果然,有了这笔投资,“饿了么”迅速转危为安,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较快的发展,促使在2013年,金沙创投又带着经纬创投,给饿了么投了600万美金。
这极大地激发“饿了么”,打开了构建了在十几个城市布局的计划,在一二线,甚至三线城市的高校,大力推广他们的软件市场。
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的“饿了么”,说它是外卖行业的第二,就没人敢说是第一。
树大招风
当一个产业方兴正艾,获利颇多的时候,所有人都想来分一杯羹。
正当饿了么,在外卖市场独领风骚时,一个叫做“美团”的外卖软件,横空出世,打得饿了么那叫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在此之前,饿了么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校园外卖公司叶子公司,在拓展其他城市的外卖市场时,也轻轻松松打败了当地的本地外卖服务公司。
就连第一个进入外卖市场的巨头公司——淘点点,所使用的消费返利、补贴红包等吸引用户的手段,都被“饿了么”一一瓦解。
直到美团和百度外卖的出现,特别是美团的出现,才彻底对饿了么构成了真正的威胁。
美团依托自身先进的技术,和深厚的资金基础,立马在外卖市场站稳了脚跟。
何况它将“抄”进行到底!一见饿了么运营模式的巨大成功,便直接抄,原封不动地直接运用!并在饿了么的运营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吸引用户的新人福利。
直至2014年,美团的企业和骑手,也效仿当初的饿了么,便用了极短的时间,在全国开放了1000多个城市。
在此期间,更是在广告营销、外卖头盔、外卖价格上不断开战,打得好生热闹,但对于饿了么来说,不过都是小打小闹。
真正算给予饿了么暴击的,便是2015年10月8日的美团,同大众点评合并。
这一合并,就彻底将饿了么,,从外卖市场的神坛拉了下来,但此时此刻的张旭豪还不信邪!
张旭豪也不甘示弱,选择收购百度外卖,可这不过是一首挽歌罢了。
2015年底,美团凭借50万的强大势力,拔得头筹,直接占得市场61%份额。
这一刻最终还是到来了,翻盘似乎已不大可能,摆在张旭豪面前的,无非就是两个选项。
要么,继续凭借老本,与以美团为代表的外部势力,斗争到底,极大可能,最终一个人收拾这风风火火创业最终的残局。
要么,找一个有缘人,为这个自己一手培养的“孩子”,找好下家。
那么,站在岔路口的张旭豪,究竟会如何选择呢?
忍痛割爱,再续孽缘
资本家的五花缭乱的手段,使张旭豪彻底看清了眼下的自己,及其团队,是无论如何斗不过的。
“既然大势已去,那为何,不早日放下,及时止损呢。”这样的声音在张旭豪心里愈发清晰。
放手吧。
其实早在很早之前,阿里集团就想收购饿了么,但当时的张旭豪,是死活不肯答应的,如今2018年的张旭豪,却不得不这么做了。
马云一得知张旭豪松了口,就立马开出了69亿美金的条件,可是,张旭豪深知自己的饿了么远不止于此。
张旭豪立马转头奔向了美团,或许在很多一件很丢脸的事,但输赢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资本家和张旭豪,何尝不懂得这个道理。
美团也表达了收购的最大诚意,开出了90亿美金的条件。
阿里的淘点点,当年就是被饿了么打败了的,这次,怎么舍得放下这么好一块肉,立马在美团开出的条件下,加价5亿的筹码。
张旭豪懂得,这已是饿了么、也是自己能争取到的最多。
这场风云喧嚣的谈判,最终以95亿美金成交,折算为人民币大约为600亿。
张旭豪的点头,也创造了中国
交易史上金额最大的收购案例。
如今的张旭豪,早已褪去了“创业天才”的光辉,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投身于自己的高尔夫事业中去。
但今天的讨论,终究应了一句话,尽管他已不再江湖,但江湖满是他的传说。
或许这样的创业故事的收尾,令人唏嘘。
因为它打破了美好的幻想,一个由一群大学生,锻造的创业神话、一颗璀璨的创业新星,最终,以被收购作为结局,陨落于鱼龙混杂的市场中。
因为这群少年为了全情投入,有的,放弃了去香港理工大学深造的机会,有的,放弃了进入微软的机会,毕竟,这在很多人眼里,都是终身极力追求,都可能触不可及的东西。
可这就是现实,是商业的现实,也是人生的真相。
但幸运在,他们仅仅凭借八辆电动车,白手起家,就做到了如今的地步。
何况如今的他们,也才三四十岁!这正是他们人生的最精彩的时刻。
结语
最后以《中国合伙人》中的一句台词作结,“
一个人迫于无奈之下的选择,往往是对的
”。
去做无畏的选择吧,如同那晚高喊“饿死啦”的勇敢少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