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已经很严重了,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八九十岁仍然
还在工作的老年人
。
励志的老年人背后,却有很多躲在父母背后的年轻人,他们心安理得地躺
在家里“啃老”
。
一档纪录片中,日本女人敬子已经50岁了,但是,她在镜头前青涩的模样,像一个几岁小孩子,因为她已经
35年没有走出家门
了,好像已经被世界遗忘了,她是一名
资深“啃老族”
。
几十年待在家里,敬子除了不参加任何工作,没有一点社交活动,她还
完全不做家务
。
家里有一种懒人椅,她经常悠闲地躺在上面晒太阳,除了
吃饭就是发呆
,逍遥自在得像神仙一样。
除了敬子,已经91岁高龄的老父亲还养着一个儿子,也就是敬子的哥哥,他已经
63岁
了,也是
一名宅男
,不出去工作。
三口之家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靠着父亲微薄的工资生活。
父亲的退休工资有18万日元,他们租住的出租屋一个月要花费2.4万日元。
这是一栋老旧的房子,里面的家具、家电仿佛已经是上世纪的
古董
了。但是,他们被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擦拭得一尘不染。
家里养着宠物,敬子的老父亲还要割草,给宠物做饲料,他忙碌起来,累得大汗淋漓,却始终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老人似乎
已经习惯了为儿女付出一切
。
除了劳作辛苦,老人还要为了这个家的开销精打细算,儿子没有收入,但是,他喜欢吸烟,又
经常赌博
,每个月要花去退休金的三分之一。
每一笔支出,老人都要记录下来,尽量
压缩不必要的花费
,一家人的洗澡、洗衣服次数都要精细化。
这个老人面对自己渐渐衰弱的身体,他只希望这个世界能原谅他,“
原谅我生下了孩子
。”
然而,
生命总有尽头
,老父亲也不可能守护孩子一世的周全。
在一个深夜,他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啃老族”并不是日本独有的社会现象,在我们中国也有许多,那位很出名的啃老族
李明亮
,是西南大学的博士生。
父母
借钱供他读书
,毕业以后却在家里
闭门不出
,一直靠年迈的父母和妹妹供养。而且,李明亮
丝毫不懂得感恩
,对父母稍不如意就拳脚相加。
这就是引以为傲几十年的儿子,学历光鲜亮丽,大脑知识渊博,现实生活中却如同是“废品”一堆。
就像上面的故事一样,父母的生命总有尽头,大多数会先走,再怎么也不能允许孩子啃一辈子老。
“啃老族”的现象普遍,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导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通过测度居民消费代际依赖程度显示,
独生子女家庭
的
啃老
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对孩子的养育方式,直接影响了他的价值观以及独立生活的能力强弱。
最近有一句网络语,说防火防盗防啃老。
咱们做家长要预防孩子成为一个“啃老族”,应该从孩子婴幼儿时期就做准备,而不是等到他们成年以后再追悔莫及。
第一,父母要给孩子适当的爱,培养他们成为有正确价值观、热爱生活的人。
提到啃老族,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溺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当,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不然孩子的性格成长、价值观的建立都会受到影响。
首先,我们不能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适当满足。
有些家长对孩子都是有求必应,让孩子错觉地认为父母就是无所不能的,自己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他又怎么会自己追求进取呢?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应该是适当的满足,不合理要求就
坚决地拒绝
他们。孩子合理的要求,也要让他
通过一定的努力去争取
实现。
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果,他会更加珍惜,也能激发他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不至于产生坐享其成的想法。
其次,我们还要给孩子充足时间的陪伴、关爱。
父母的关心爱护,能够给孩子安全感,也能让孩子最自己充满信心。
父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回对孩子形成良好的熏陶和引导,我们带领孩子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和情操,比如阅读、户外运动、公益活动都是很好的。
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也会更有信心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了。
第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舍得放手。
孩子依赖父母太严重,多半都是父母惯的,如果我们事事都给他们安排得很妥当,孩子就会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父母不要觉得等孩子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很多事情,孩子在
1~2岁
就已经开始迅速萌发,他们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就要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比如,孩子一岁之后就可以自主吃饭、喝水,两岁以上,孩子想要出去玩,就要自己穿鞋子,父母
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就能成长起来。
即使孩子成绩不好、性格内向,我们也要尽量要让孩子有“
一技之长
”,至少将来不会饿死了,能够安身立命。
我们养育孩子,最终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完全离开我们,可以幸福生活的个体。
把自己和孩子的捆绑剥离开,养育孩子的方式才能改变,孩子的成长才能走上正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