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低功耗类脑芯片
图为类脑神经形态系统级芯片Speck。(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供图)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一研究团队与其他单位合作设计了新型类脑神经形态系统级芯片Speck,展示了神经形态计算在融合高抽象层次大脑机制时的天然优势,相关研究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
35岁出任985高校药学院院长,深耕神经科学、麻醉重症等领域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徐诗瑜)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官网最新显示,刘秀云出任院长。“任命通知是5月27日晚上下达的,从医学院到药学院的跨越,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医、药、生物交叉融合的一次新尝试。”5月30日,天津大学药学院新任院长刘秀云在接受人民日报
热水和冷水一起放进冰箱,为什么热水先结冰?科学家终于找到原因
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进冰箱里冷冻,很多人都认为一定是冷水先结冰,但事实上先结冰的是热水。在以前,一位中学生发现:在冰箱中,热水会比冷水先结冰。这不仅颠覆了人们的认知,也在学术界引发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它是怎么被发现的?我们回到1963年,起因是一个名叫埃
我国科学家实现木质纤维素“三素”高效分离
  木质纤维素来源于木材、竹材、秸秆等,是重要的可再生化工原料,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素”组成。我国科学家近日提出木质纤维素“三素”催化精炼新策略,解决了木质纤维素绿色精炼过程中“三素”高效分离并高值化利用的难题。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研
曾被科学家定义为“灭绝”的物种,80年后再度出现,是惊还是喜?
曾被科学家定义为“灭绝”的物种,80年后再度出现,是惊还是喜?
我国科学家实现最大规模离子阱量子模拟计算
  离子阱是通过电磁场将离子限定在有限空间内的设备,被认为是有望实现大规模量子计算的物理系统之一。如何把大量离子稳定“囚禁”于离子阱,再通过激光控制,制造量子计算的基本数据单元“量子比特”,是项国际性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段路明教
小行星也有“三体”?科学家发现三小行星系统,有两个粘到了一起
大家都知道太阳系中有个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其中的小行星数量多达50万颗以上。这些小行星中体积和质量最大的是谷神星,直径约900公里,但是它又被认为是一颗矮行星,也是小行星带中唯一的一颗矮行星。可能大家大多认为这些小行星都是单独运行的,这火星和木星
我国科学家在木质纤维研究领域有新突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渺)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王峰研究员团队在木质纤维素三素分离和高值化利用方向取得重要突破。该研究成果在助力非石化资源高值化利用的同时,有望解决我国生物质原料利用不充分、生物质基材料进口依存度高等问题。相关
量子模拟计算领域,我科学家实现重要突破!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吴月王昕宇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教授段路明研究组近日在量子模拟计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512离子二维阵列的稳定囚禁冷却以及300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该工作实现了国际上最大规模具有单比特分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5月3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杨洁)今天,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清华大学段路明研究组近日在量子模拟计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512离子二维阵列的稳定囚禁冷却以及300离子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计算。该工作实现了国际上最大规模具有单比特分辨率的多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