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黎介寿院士是东部战区总医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肠外瘘治疗的创始人、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野战外科专家、著名的医学教育家。
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他非常乐观、坚毅,而且淡泊名利,性格比较内向的,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先生。他非常热爱生活,喜欢小动物,喜欢花花草草,喜欢摄影,这就是我们心目中老师的形象。
黎介寿院士
家国情怀 矢志报国
黎介寿院士1924年10月生于长沙,正是日本侵华期间。他成长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童年经历过日本人轰炸长沙事件,亲眼看到很多同胞倒在血泊中。那些年他一直在颠簸流离中度过。
后来,他与弟弟一起考上了国立中正医学院,即现在的南昌大学医学院。期间为了逃避日本人的轰炸,他从南昌徒步到了福建长汀县。第一次看见我,当得知我是福建人时,他便问:“你离长汀有多远?”我当时还奇怪,老师怎么会如此关心这个地方。
后来知道,黎老曾在寒冷的冬天,穿着单裤、草鞋徒步到了长汀,那是段令他刻骨铭心的经历。他还曾告诉我,长汀的油饼很好吃。我默默记在了心里,安慰他:“将来有机会一定带您重新走一次长汀。”但是非常遗憾没有完成这个心愿。
正是这段经历,奠定了老师的家国情怀,他从小就立志报国。他最早想学工科,机械类的专业报国。后来因上医学院免费,所以考进了医学院。他常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定要为国家做点事、尽点力。”
解放以后,他两次赴朝参战,担任战地医疗队副队长。他这一生最珍惜的便是因抗美援朝获得的一个勋章。
在后来历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黎老总是身先士卒,比如“南京汤山中毒事件”,大批量的中毒患者到我院后,黎老亲自指挥我们去抢救这些伤员。非典、抗洪、汶川地震,他都尽力亲力亲为,实在无法到现场,他也会通过远程会诊提供帮助。他说:“人的一辈子能够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事情,这是毕生的荣耀。”
汤山中毒事故抢救现场的黎老
2020年,我当时有幸赴武汉火神山抗疫。走之前,老师将我叫到家里嘱咐:“一定要珍惜这个荣誉,一辈子能够代表国家,去服务人民,这是很少有的机会。”他还给我列了一个必备物品清单,督促我做好准备。
在火神山抗疫期间,黎老也不停地发微信鼓励我。其间还喜欢跟我们讨论一些疑难病例。抗疫回来后,当得知我代表全军医护人员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时,他自豪不已。
作者与黎介寿院士(右)合影
患者至上 医者仁心
黎老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他是我见过的对病人最好的医生,有时候作为学生,我们会抱怨他太宠病人了,快把病人宠上天了,让我们羡慕不已。他治愈过肠瘘婴儿、“短肠女患者”,操作了亚洲首例小肠移植成功病例。他对我们说,人间最美的风景是病人治愈后回到家庭。
治愈的肠瘘婴儿
不论病人提出任何要求,只要能做到他都会尽力,一位32岁的肿瘤患者,最大的愿望是能吃东西,黎介寿院士做了4个小时手术才实现了患者小小的愿望。他把患者的任何需求都当作最高的需求。
他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基于临床患者的需求。比如肠外瘘,是因一名军人创伤后发生了肠外瘘,黎老意识到全国有很多这样的病人。因此他管着一个肠外瘘病人整整4年,其间病人需要引流,他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腹腔引流方法,沿用至今。
另一方面,因为这些病人不能吃饭,黎介寿院士引入了肠外营养。后来他又发现长期进行肠外营养,病人容易出现肝功能等器官功能损伤,所以又发展了肠内营养,建立了一个肠内营养体系。
当发现短肠症的病人,长此以往会出现肝衰竭,他又开始在小肠移植上努力。看到很多经过小肠移植的病人往往会出现肝衰竭,便又深入钻研肝小肠移植技术。
发现肠瘘的病人容易出现严重的腹腔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他建立了外科重症医学。他所有的研究全部来源于病人的需求,没有一样是为了追逐热点而产生的。
为何后来他建议我们钻研胰腺炎?因为发生肠瘘的很多病人都患有胰腺炎。为此我开始研究胰腺炎和创伤。如果说在行医生涯中,黎介寿院士最憎恨什么?那就是过度医疗。有时候看到医生用不该用的药,做不该做的手术,他会非常生气地质问:这个药是你需要用,还是患者需要用?这个手术是你需要做,还是患者需要做?
黎介寿院士很喜欢摄影,经常会跟我们分享一些照片。有次患者痊愈回家后发给他一张全家福。看到这张照片时,他跟我说,其实拍花草草就那么回事,你看这才是人间最好的美景。由此可见,在他的心目中,病人的分量有多重。
年过90的黎老仍会在ICU外,等待患者抢救后病情平稳。他一直告诫我们,一个好医生,眼里看到的是病,但心里装的一定是患者。
年过90的黎老在ICU外,等待患者抢救后病情平稳
坚定信念 百折不挠
因为种种原因,黎介寿院士没有入党,解放以后,他每年都要写入党申请书,整整写了30年,总共29次,一直到了1979年才入党。他做事不屈不挠,其间也受了很多的委屈,但是始终坚持去做一件事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一条肠子走到底,所以说才有了今天这样令我们难忘的一个他,他将遇到的所有磨难都变成了内心的财富。
黎老是我事业的向导 人生的楷模
可以说是黎老点燃了我对事业的热情与追求。21岁到南京军区总医院时,我懵懵懂懂的,对未来没有任何想法。当时我是一名消化内科医生,作为住院总,有一位病人因无法确诊,请黎老来会诊。他看完后说过几天再来。之后他带了一大堆文献复印资料过来,告诉我们,这是全球第19例空肠回肠炎。当时我还曾为此撰文发表在了《中华消化杂志》上。我当时觉得,做医生还能边看文献边治病人,挺好。我也开始学着黎老那样碰到不懂的东西找文献。1993年我成为了黎老的研究生,没想到,在他的身边整整工作学习了30年。
李维勤教授
我能走上急性胰腺炎这个领域,是因当时急性胰腺炎病死率非常高,黎老为此专门组建了急性胰腺炎团队,一位师兄带着我在这个领域努力。随着病死率的下降,我们向黎老汇报时觉得他应该会满意。结果他说不行,你们还没有形成一套有用的流程,一项成型的技术,一定要写出一些技术规划。技术规划出来后,他又说还不行,这个手术创伤还是大,一定要做微创。在我们发展了微创技术后,他仍不停地对我们提要求,“病人转到你们这里都是病情后期了,你一定要在欧转诊平台,要做联盟。”为此,我们组建了联盟,做了技术平台,做到了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
黎介寿院士名言
再困难的任务,把它分解了,逐个解决就不难了
——黎介寿
再难的日子,你向前看,往前走,走着走着,这一页就翻过去了
——黎介寿
一步一步成长到现在,东部战区总医院总医院重症医学中心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转诊医疗中心,腹腔感染领域也是全国最大的转诊医疗中心。是黎老点燃了我们的梦想。在成长过程中,我碰到很多的困难。他经常告诉我:再困难的事情你把它分解了,不就一个个解决了吗?这种工作的方法让我们一直坚持并从中受益。每当有困惑与困难时,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到黎老家,在他身边唠叨唠叨。
2023年8月,我又一次碰到了困难,当时坐在从合肥回南京的火车上。我想今晚一定要去黎老家里去,跟他说说这个事。当我猛地一回头,才想起来黎老已经走了,那一瞬间我泪如雨下。我才知道这些年我与黎老情同父子,他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支撑着我走到现在。
(讲述人: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维勤教授 整理:医师报融媒体记者 黄玲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