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太平公主虽然远离京师,可是仍然干预朝廷的政事。
景云二年(711年)二月,殿中侍御史崔莅,太子中允薛昭素建议睿宗恢复斜封官,认为罢免斜封官是彰示中宗用人的过失,又要招致罢免人员的怨恨,恐怕要发生非常之变。
太平公主也出面为罢免的斜封官鸣不平,劝睿宗收回成命。一向意志薄弱的睿宗只得让步,颁布制书,凡由于斜封别敕任命之故而被停任的官员,一律可以量材叙用。
1、唐睿宗禅位的想法
更加糟糕的是睿宗还把姚崇、宋璟二相密奏出宋王成器为州刺史之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知道让自己出离京师,是姚、宋二相的主意,勃然大怒,马上严厉指责太子。
李隆基只得采取以进为退的策略,上疏说姚、宋二人挑拨自己与姑母太平公主和兄长宋王成器、邠王李守礼之间的关系,并请求对他们严加惩处。
睿宗知道,姚崇与宋璟是太子最得力的助手,太子虽然上奏“请从极法”,但这是极其不得已的做法,只是一种策略。因此睿宗决不能轻易地对他二人施法,只是暂时将他二人贬出京师,这样既能缓和一下太子与太平公主的关系,对于姚宋二人的安全也很有利。这也是李隆基早已预料到的。
景云二年(711年)四月,睿宗突然召集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
“朕素怀清泊,不以万乘为贵,曩为皇嗣,又为皇太弟,售辞不处。今欲传位太子,何如?”
朝臣们被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惊呆了,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
太子李隆基见此情形,只好让太子右庶子李景伯出面坚决推辞。睿宗不答应。这时殿中侍御史和逢尧上奏说:“陛下春秋未高,方为四海所依仰,岂得遽耳!”
这样睿宗才改变了传位的想法。
我们很难猜测睿宗当时的真正想法。
或许睿宗真的厌倦了皇帝生涯,厌倦了这种夹在皇太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间,每日要处心积虑地考虑如何平衡两派的政治势力,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便提出要传位于太子。
但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睿宗的这次做法,也许又是为平衡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所做的一个姿态。
从以后事态的发展来看,睿宗和所有的皇帝一样,都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力,自动下台,并非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素怀澹泊,不以万乘为贵。”
睿宗初次即位是在中宗被废之后,当时武则天把持朝政,睿宗只是个名义上的皇帝,不但不得亲政,还要受到迫害与诬陷。
武则天称帝后,他又被降为皇嗣,这是形势所迫,并非他所情愿的。而且这样的皇帝和皇嗣,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当的。之后,中宗被迎回东都,接回来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立他为皇太子,大势所趋,睿宗也不得不提出让位于兄长。
中宗复位之后,韦武又把持了朝政,睿宗又成为韦武集团夺取的障碍,又要时时提防被陷害打击。而且中宗还有三个皇子,习惯上也还是传子制,因此他推辞做皇太弟也是必然的。
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李隆基成功地发动了政变,一举消灭了韦武集团,睿宗的情况有了根本的转变。所以,当李隆基和大臣们拥戴他复位时,他并没有坚决推辞,并且眼看着太平公主将少帝拉下御座,没有说一句推辞的话,就登上了皇帝的宝位。
后来,虽然诏命太子监国,却仍然舍不得交出军国大权,只让他处理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这些都说明了睿宗并非“素怀澹泊,不以万乘为贵”,仍然十分看重皇帝的权力与位置。
睿宗虽然没有传位,却又下了一道制书,规定:
“所有朝廷政务,一律由皇太子负责处理。涉及军旅重事、死刑的审核以及对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命,都要先与皇太子商议,然后再上奏。”
这样皇太子监国的权限又进一步扩大了。
2、李隆基的让位风波
与此同时,皇太子李隆基也作出了让步的姿态,他首先请求把太子位让给长兄宋王成器,睿宗没有同意,随后又请求把太平公主召回京师,睿宗马上同意了。
从景云元年(710年)六月至景云二年(711年)五月,太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经过一年多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从表面上看,是李隆基取得了胜利,他获得监国权,权限也一次比一次大,但实际上是太平公主占了上风,李隆基的左右手姚崇、宋璟被罢了相,刚刚开始的轰轰烈烈的改革,被迫停止,已经停用的斜封官又重新被起用,“自是纲纪亲乱,复如景龙之世矣。”
景云二年(711年)五月,太平公主回到京师。太平公主回来之后,便开始大肆活动,积极干政,干了一系列的坏事。
就在同一月,睿宗须下制书,恢复武则天皇后父母坟仍旧为昊陵、顺陵,并量置官属。武氏二陵是在景云元年(710年)七月李隆基诛灭韦武集团之后被废的,还不到一年时间又恢复了,只因为太平公主出面为武攸暨请求的。
接着便是胡僧慧范倚仗太平公主的权势,巧取豪夺平民百姓的财产,御史大夫薛谦光和殿中侍御史燕容珣上奏弹劾他。但由于太平公主的袒护,罪恶多端的慧范被判无罪,而薛谦光却被贬为岐州刺史。
七月,改任中书令韦安石为左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其改任原因是太平公主认为韦安石拒绝趋附于她,因此只给他一个很高的虚名,实际上是借此剥夺他的实权。
九月,睿宗任命窦怀贞为侍中,窦怀贞在中宗朝时就靠阿谀奉承得到中宗、韦后的宠爱。现在他又投靠了新的主子,每日退朝之后,都要到太平公主家去,当时正修建金仙、玉真二观,群臣纷纷谏阻,只有善于奉迎的窦怀贞一人对工程表示坚决支持,并亲自监督服劳役的民夫。
3、太平公主集团的再度掌权
十月初三,睿宗驾临承天门,对应召而来的韦安石、郭元振、窦怀贞、李日知、张说等大臣宣布制命,睿宗在制书中责备这些宰相说:
“当今朝廷的刑赏与教化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各地水旱成灾,国库储备日趋枯竭,官吏日益增多,这些现象固然是朕德行浅薄所致,但也与诸位辅佐大臣不称职有关。从现在起韦安石担任尚书左仆射、东都留守,郭元振担任吏部尚书,窦怀贞担任左台御史大夫,李日知担任户部尚书,张说担任尚书左丞,一律免去宰相职务。”
同时又任命吏部尚书刘幽求为侍中,右散骑常侍魏知古为左散骑常待,太子詹事崔湜为中书侍郎、并同中书门下三品;中书侍郎陆象先同平章事。“皆太平公主之志也。”
先天元年(712年)正月,以左御史大夫窦怀贞、户部尚书岑羲并同中书门下三品。窦怀贞趋附于太平公主,罢相仅三个月,如今又升任宰辅;岑羲也成为太平公主的羽翼。
二月,蒲州刺吏萧至忠私自向太平公主请托,公主引荐他为刑部尚书。从此,萧至忠经常出入太平公主家门,成为她的死党。
从景云二年(711年)五月太平公主由蒲州迁回京师,至先天元年(712年)二月,仅仅九个月的时期内,太平公主以睿宗为强大的后盾,排除异己,安插亲信,朋比为奸。
睿宗虽然下诏说“政事皆取太子处分”,军旅死刑及五品以上官的任免先与太子商议,然后奏闻,但不过是一纸空文,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做,而是把监国的皇太子抛在一边,由太平公主暗中密谋策划,睿宗点头同意。
4、偏向李隆基的宰相团队
这一时期,睿宗受太平公主的摆布,失去了即位初期的进取精神,做出了许多昏庸无道的事情,使朝廷出现了腐败混乱的现象,又恢复到了唐中宗景龙年间的老样子。
姚崇和宋璟被解职调往外地之后,取代姚、宋的是坚决抵制太平公主的宰相韦安石。
另一个宰相是李日知,他是洛阳的进士,在他为官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司法工作,在武则天大清洗的最可怕的日子里,他却赢得了公正仁慈的名声。在中宗执政的末期任黄门侍郎,韦后任他为宰相,在景云元年(710年)中,他全年任宰相同时还兼任御史大夫。
另外还有三名宰相在他们手下工作:
张说,出身于洛阳的一个小官员家庭,武后时,他卷入张易之兄弟反对魏元忠的轰动一时的事件之时,他任凤阁舍人。由于拒绝作不利于魏元忠的伪证,他被放逐到岭南。中宗时期被召回,升任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
第二名是郭元振,河北人,武后时期,被派出使吐蕃,在吐蕃边境和中亚任总管,享有盛名。睿宗即位后被召回,受命作防御突厥人的准备。
第三个人则是臭名昭著的窦怀贞,窦怀贞是宰相窦得玄之子,出身于最高贵的氏族之一。他靠的是庇荫出仕,在武后执政时期在地方任职。神龙元年(705年)被召回朝廷,出任御史大夫。他因阿谀奉承得到安乐公主之宠而臭名远扬,后又因娶了韦皇后的奶妈,被称之为韦皇后的阿爹。
韦氏垮台后,他被流放至地方,不久又被召回当了殿中省监。现在他又一门心思去迎合太平公主,在任宰相期间,每天从朝廷前往公主府,向她报告议政内容并刺探她的意愿。
这就是在景云二年(711年)十月之前,宰相班子大改组之前,各位宰相的情况。这个班子中除窦怀贞外,有的为官正直,不趋附太平公主;有的是皇太子的有力的支持者,不合乎太平公主的心意,所以她在背后鼓动睿宗出面,将所有的宰相全部罢免。
窦怀贞虽是她的心腹,也不好单独留下他一个人。
5、太平公主控制的4名宰相
接着又任命了四名新的宰相:刘幽求、魏知古、陆象先和崔湜。
刘幽求,曾参与推翻韦后的密谋,在此之前,曾与姚崇和宋璟一起,担任了短时期的宰相,此后先后担任户部尚书和吏部尚书。
魏知古,河北人。武后时期为门下省侍郎,后来在尉卫寺任少卿,同时兼任睿宗王府的司马,这样在他的早期生涯中就与皇帝和皇太子有了接触。中宗即位之初任吏部侍郎,他在吏部因荐举有才之士而享有盛名。
睿宗朝任散骑常侍,在给睿宗的上疏中,曾十分尖锐地抨击睿宗为他的两个女儿建造道观,睿宗对于他的抨击置若罔闻,但在任命他为宰相后,又命他兼户部尚书和左庶子。他一直是皇太子坚定的支持者。
陆象先,出身于南方苏州的望族,父亲曾作过武后的宰相,武后时,他由殿试出仕,然后在朝历任清要之职,中宗执政末期,升为中书侍郎。
崔湜,出身于河北望族,是太宗朝著名的官员并一度任宰相的崔仁师之孙。他在圣历元年(698年)中进士,年轻时以著述享有盛名,在中宗朝初期升为考功员外郎。他参与了桓彦范、张柬之等大臣企图清除武三思的密谋。
但为了投机,他又出卖了这些同谋者,当桓彦范等人被逐出京师时,他还布置他表兄周利贞去杀害他们。崔湜此时还成了武后的女官上官婉儿的面首,因而臭名远扬;在中宗朝内,他与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紧密勾结。
因而升至中书省侍郎和吏部侍郎;他与同僚郑愔一起贿赂公行,致使任命制度成了一时的丑闻。为此,他被弹劾罢官。但没有多长时间又被召进京,任尚书左丞。韦后掌权后,他任丞相,但睿宗复位后又被罢官。此刻他也成为太平公主的追随者。
在这几位宰相之中,刘幽求、魏知古是太子的支持者,崔湜则是太平公主的死党。关于陆象先,太平公主开始并没有举荐他任宰相之意,只是崔湜一再请求与他同时升为宰相,以免引起朝臣们的非议,
开始,太平公主不同意,崔湜就表示如果不与他同时任相,自己也将拒不就任。这样,太平公主只好向睿宗提出要以他二人同时为相。但是睿宗却只同意任用陆象先,不同意崔湜任相,太平公主便一面哭着,一面请求,睿宗只好同意了。
先天元年(712年)正月以后,睿宗又先后任命左御史大夫窦怀贞、户部尚书岑羲、蒲州刺史萧至忠为宰相,这三人都是太平公主的死党。
岑羲是太宗朝著名官员岑文本之孙。进士出身,在武后执政末期升至中书令。中宗时在吏部任职,当时在吏部的郑愔、崔湜都因贪污腐化而闻名于世,只有他以一尘不染而知名于时。睿宗登基后,被派出任州刺史,后又任户部尚书。
萧至忠,出身于山东东南部的一个名宦门第,在武后朝因正直敢于直言而显赫一时,中宗朝,因他的家族与韦后的家族有密切的姻亲关系,享有特殊的恩宠,后任宰相,睿宗复位后,他能够逃避惩处,主要是由于太平公主的说情。
萧至忠是主动投靠太平公主的,太平公主举荐他当了刑部尚书。
萧至忠的妹夫华州刺史蒋钦绪得知他投靠了太平公主,对他劝说道:
“凭您的才学,何必担心日后不能飞黄腾达!最好不要作非分之想,钻营求官。”
萧志忠听过之后没有作声。
蒋钦绪回去之后,叹息道:“九代卿族,一举灭之,可哀也哉!”
蒋钦绪是个有头脑的人,这时他已经预料到萧至忠的可悲下场了。
至此为止,崔湜、窦怀贞、岑羲、萧至忠由于个人目的投靠了太平公主,而太平公主又借睿宗之力,将这四人扶上了宰相之位,成为太平公主的得力党羽。
6、睿宗禅位
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太平公主不断制造谣言,大搞阴谋,摆出一副不废掉太子李隆基决不甘心的架势,而太子李隆基对于太平公主的一意孤行和倒行逆施,也不肯善罢甘休,更不能容忍被太平公主所控制。
一次李隆基外出游猎,碰见一位叫王琚的人,王琚过去是中宗朝驸马都尉王同皎的密友。他极力劝说太子赶快动手,除掉太平公主这一祸患。王琚的一番话,打消了李隆基的顾虑,坚定了他与太平公主斗争的决心。
景云三年(712年)七月,慧星出现于西方,经轩辕入太微,至于大角。古人总是把慧星的出没当作灾异的预兆。
一位星相家警告宰相窦怀贞说:“公有刑厄。”窦怀贞吓得坐立不安,请求解除官爵,做安国寺奴,以避灾厄。窦怀贞是太平公主的死党,星相家说他将有刑厄,那么刑厄将来自何方?不用说,自然是来自于太子李隆基处。
当时的星相家认为,帝位星在太微垣之中,心有三星:中星为明堂,是天子之位;前星为太子,慧星流入太微,危及帝座星;心前显有变,象征着太子将有兵变,谋做天子。
太平公主便利用这种说法,以此来挑拨皇太子与睿宗的父子关系,唆使术士对睿宗说:
“慧星的出现标志着将要除旧布新,且帝位星与心前星均有变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要登基即位。”
太平公主本想用这些迷信的说法来中伤太子,动摇太子的地位,不料适得其反,反而促使睿宗下定了传位的决心。
他果断地说:“传德避灾,吾志决矣。”
很长时间以来,睿宗就处于痛苦的矛盾之中,他年富力强,也很想做出一番事业,但由于他那过于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听从别人的摆布,他无法拒绝太平公主的奏请,尽管太平公主所做的许多事情,他并不赞同。他明白太子李隆基足智多谋,在朝臣中有着强大的基础,定能治理好国家。
因此,他一直寻找机会将帝位传给太子。
睿宗的禅位,使太平公主惊慌失措。
7、禅位不让权
没有了睿宗这个强大的后台,自己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她极力劝阻,但一切都无济于事,睿宗的决心已定。
睿宗说:
“中宗皇帝在位时,一群奸妄小人专擅朝政,上天屡次用灾异来表示警告。朕当时请求中宗选择贤明的儿子立为皇帝以避免灾祸,但中宗很不高兴。朕也因此而担忧恐惧,以至于几天都吃不下饭。那时能够劝中宗禅位,现在自己却做不到这一点,怎么能行呢!”
太子李隆基听到这消息之后,感到非常突然,他不知道父亲这样做是真心要让位,还是试探他是否有夺位的野心,政治斗争的险恶,即便是父子之间,也不敢坦诚相见。
李隆基不敢有丝毫的疏忽,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马上入宫朝见,见到睿宗,又马上跪下即头,边叩头边说:
“臣因尺寸之功,被破格立为皇嗣,臣现在即使做太子还唯恐无法胜任,陛下又突然要将帝位传给臣,臣实在不清楚这究竟是为了什么?”
不知是由于恐慌,还是激动,李隆基竟然流出了眼泪。
睿宗的心里也很不平静,面对着儿子,他又一次感到自己的决心是下对了。
他对太子说:
“大唐的宗庙社稷之所以再次安然无恙,我之所以能够君临天下,都是由于你立下大功,现在帝座星有灾异出现,所以我将帝位禅让给你,以便能够转祸为福,这你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这时李隆基的心才放了下来,但是他仍旧坚决推辞不受,这是做样子给大家看的,以表明自己确实没有想做皇帝的野心。
最后睿宗说:“你是一个孝子,为什么非要等到站在我的灵枢前才能即皇帝之位呢!”
这时李隆基无话可说,只得流着泪走了出来。
七月二十六日,睿宗颁下制书,正式宣布传位于太子李隆基。
制书下达之后,太子李隆基仍上表推荐。太平公主也不甘心就此失去睿宗的支持,也一再劝说睿宗,最好在禅让之后,还要亲自执掌朝政大事。
软弱的睿宗又一次听从了太平公主的话,乘太子谦让之机。
对太子说:
“你是否觉得国事十分繁重,需要让朕帮你处理一些事务呢?想当初唐尧将帝位禅让给虞舜后,还要亲自到各地去巡视,现在朕虽然将帝位传给了你,哪里就能对家国之事漠然置之呢!此后凡有军国大事,朕还是会参予处理的。”
对于睿宗仍要兼理军国大政的要求,李隆基是无法拒绝的。
先天元年(712年)八月三日,金秋送爽。在巍峨的皇宫之内,正进行着隆重的传位仪式。身着衮冕的皇太子李隆基,英姿勃勃,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之下,迈步登上了皇帝宝座,成为闻名于世的大唐皇帝唐玄宗。
李隆基即位之后,尊睿宗为太上皇。睿宗虽然传位,做了太上皇,但仍自称为“朕”,所发布的命令称为“诰”,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见,议决军国大政,玄宗则自称为“予”,所发布的命令称为“制”、“敕”,每日于武德殿朝见百官。
当时规定:三品以上官的除授及重大的刑政由太上皇裁决,其余诸事则由皇帝本人处理。
就这样,朝廷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局面,作为太上皇的睿宗,虽然不天天上朝,却主宰着军国大政。而作为皇帝的玄宗,虽然每日上朝,却只能处理军国大政之外的庶事。所以说,这时的唐玄宗的仍然被太上皇所制约,只能算是半个皇帝。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