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5月17日电(记者郭方达、白佳丽)在天津市南开区津河畔,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往西不远处,几栋高楼矗立,楼体外以“天”“开”两个中文字组成的红蓝双色标志格外醒目,这里是中国北方城市天津打造的科创园区——天开高教科创园。

  这是5月13日拍摄的天开高教科创园一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自2023年5月18日开园以来,这座园区新增注册企业超1600家,成为区域破题科研成果转化难题的一个新载体。

  天津拥有170多家国家级院所和国内高水平研发机构、56家高校、70余万在校师生,科教资源丰富。由“一核两翼多点”组成的天开园,是天津发挥高校创新优势和策源功能,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平台,也是探索破解成果转化难题的一次尝试。

  扫除制度障碍,成为打开成果转化大门的第一步。开园前公布的34条支持政策就在职务科技成果收益分享、优化横向科研项目职称评审等多个方面作出了顶层优化,旨在打消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担忧。

i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9c7e136a7ed3a56a.jpg">
  这是天开园综合服务中心一角(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天津市科技局局长朱玉兵表示,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高校科研人员、校友等创新主体。

  天开园还发挥起“创业保姆”的作用,全天候的专业服务团队让不少“初出茅庐”的创业新手们减少碰壁。

  “出了校门发现自己不懂的太多。”天津心脉联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双阳对此深有感触。工商、税务、融资……一年时间里,他从一个懵懂的创业者,逐渐走向成熟。

mg src="http://p9.img.360kuai.com/t01ef67a7373ac07b74.jpg">
  在天开园天开广场,参加“天开杯”创聚津门全国大学生智能科技创新创业挑战赛的天津工业大学学生在调试参赛产品(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我们主要从事纳米纤维素等新材料绿色制造和产品开发,刚开始不知道自己的技术究竟能用在哪。”天津永续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朝辉说,天开园多次搭台,通过大型国有企业的应用场景开放共享,让技术和市场“找到彼此”。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之一。“作为新材料领域企业,我们此前在北京发展,为了寻求更大的生产场地以及更加优惠的政策,我们来到了天开园。”天开集思拓(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孔繁华说。如今,集思拓已准备在天津市宁河区投入生产。

  目前,在天开园新增注册企业中,北京来源企业128家、河北来源企业78家,整体占比超过12%,天开园已成为京津冀三地创业者投资兴业的新沃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