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年第一会”的全面部署,到产业强市的新政实施;从实验室里的前沿性突破,到生产线上的颠覆性产品……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成为省会南京全市上下孜孜不倦的追求,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这里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向“新”活力。
江苏台记者罗聪懿:低空经济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万亿级的新蓝海成为各地竞相探索的领域。而无人机就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关键要素,这样的航拍器,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了。但是,无人机的种类和应用类型可远不止如此!
走进南京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琳琅满目的各类无人机让记者大开眼界。这款名为“飞鸽”的固定翼电动无人机最大时速可达130公里,2小时的续航时长是同类无人机中的耐力冠军,可以胜任复杂地形中的探测、救援等工作。这台“鸿雁30”低空探测无人机,突破了多项国际技术壁垒,不仅能实现30米每秒,也就是100公里每小时高速飞行状态下,厘米级的定点起降,其超强的抗风能力,使它能够在七八级的台风中来去自如。这些全部是由南航无人机研究院自主研发,国产化率10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院型号总师,南京长空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发展规划部部长王阳告诉记者,地面的保障系统、弹射回收的装置、飞行平台、飞控系统,从设计到研制,所有的关键系统全自主,没有了“卡脖子”的问题。这个飞机也参加了国家的重大应急项目,飞到台风风圈里面,是国内第一次取得了台风的低空探测数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人机研究院副院长,南京长空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波告诉记者,长江南京段的海事巡检,以前用小艇巡检可能要上万元,现在用无人机巡检可能十几块钱就能解决问题。低成本、常态化、大规模的飞行技术,能把现有的低空自然资源转化成经济资源,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
南航系“无人机部队”的百花齐放,得益于南京浦口区对于低空经济产业的敏锐感知、超前布局。从2018年第一家无人机相关企业——南京长空科技有限公司落地以来,到如今已有40家上下游企业相继落户。这里实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重大跨越: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落地、全国首个低空服务管理平台上线运营、有“飞行汽车”之称的垂直起降载人飞机试飞成功……在科技引领、政策加持下,这里正崛起一座低空经济产业集聚高地。
南京市浦口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领导小组专班副主任岳利凡告诉记者,累计投入近2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应用场景打造,开展了长江海事巡检、物流配送等多种场景应用。力争到2025年,相关产值规模超过15亿元,开展商业化运营,打造全国低空经济示范区。
放眼整个南京,这里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低空经济这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在浦口、白下、麒麟,临空经济示范区等板块错位布局,集聚企业超百家,八成是规上企业。一批公用起降点、飞行服务基地、5G通信等基础设施相继落地,一个潜力无限的产业生力军正在古都金陵加速成长。
与低空经济同样活力迸发、引擎轰鸣的还有数字经济。在南京,这座拥有80余万名软件工程师、4300家左右重点涉软企业、近万亿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规模的城市里,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字平台企业正拔节生长、发展壮大,中储智运就是其中一家。作为专业从事大宗物流智慧运输的平台企业,不久前召开的2024全球物流技术大会上,企业凭借在数字供应链方面的突出成果斩获两项大奖。
走进中储智运,控制中心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的运力图格外引人注目。在这张图上,记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全国范围内的运力分布情况。颜色越亮的地方代表运力越密集,也彰显了经济活跃度越高。在增长货类榜单上,粮食、化工原料、非金属矿石、有色金属等排名靠前,而以光伏、锂矿、新能源汽车配件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的增长也十分明显。
这样的一份经济“晴雨表”,是中储智运基于平台沉淀的300多万辆货车货船,以及超过3.8万家客商企业的海量数据,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集成支持下形成的。作为一家深耕物流大数据十多年的平台领军企业,近年来,中储智运不断升级算法模型,让货物运输像“打车软件”一样方便。对于司机来说,可以根据货源情况规划路线,减少“空跑率”,一个月能多拉四五单;对于货主企业来说,只需轻点手指就可以智能匹配运输方案,价格、运输时长一目了然。以徐钢为例,使用平台后综合效率提升47%,综合成本降低30%,每年节约上千万物流成本。
中储智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云飞告诉记者,利用AI的智慧组网路由的能力,可以支持公、铁、水、空多种的运输方案。根据大数据算法,根据时效、价格、里程不同的维度方式提供多种运输方式选择,通过全链条降本的方式,帮助客户实现提质增效。
数字赋能,带动千行百业转型蝶变。发展数字经济,南京优势突出。2023年,南京数字经济规模超9千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全省第一。今年的“第一会”上,南京因地制宜提出“着力塑造数实融合新优势”。依托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南京推动“智改、数转、网联”三箭齐发,让更多制造业企业“数字换脑”,剑指数字经济名城建设,南京全力以赴。
创新为“核”、产业向“新”。今年,南京把产业强市“头版头条”,聚力构建以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为支撑的“4266”产业体系。
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唐永实说,加快推动石化、钢铁、电子、汽车产业焕新升级,巩固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增强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产业竞争力,围绕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储能与氢能、未来网络等领域强化创新应用,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培育壮大优质企业群体,努力形成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
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为城市发展拓展新空间。未来已来,让我们一起期待!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罗聪懿 俞铭义 张正 何斐 编辑/胡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