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聊明天正式上映的新片,姜文导演的——
《你行!你上!》

我看到点映之后各种声音都有,对于一部姜文的电影来说这好像也算是一种固定节目,如果没有这些讨论,反而失去了姜文电影的魅力,比如当年的《一步之遥》。
只不过《一步之遥》我是不喜欢那一头的,但这次《你行!你上!》,我是另一头的——
我非常喜欢。
电影在豆瓣的简介写的是:从沈阳到美国,从3岁到17岁,父子两人赤手空拳让美国殿堂艺术精英们刮目相看。
它拍的是郎朗的故事,是他如何从3岁到17岁成为一个世界知名钢琴家的故事。
其实看到这片全貌前我有过不少的担心,似乎这样集齐励志、努力、热血元素的故事,与姜文的电影表达以及电影风格完全搭不上边。
但看完片后,我发现我对他的期待都得到了满足,甚至在我的担忧方面,姜文也给了一个让人安心的答案。
就像上映前豆瓣上一条想看的评论:这个简介这个故事可以有一万种拍法。姜文确实拿出了最像他也最适合他的拍法,从而让这个故事变得妙趣横生。
它毫无保留地去给我们讲了一个神乎其神的故事,整部片看完后给我的感受就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天之骄子从我身边飞过又离开,只留下了一阵经久的风。这部电影就是留下的那阵风。
正文
前面已经提到了它的故事内容,在这17年的故事中,郎朗在钢琴的领域几乎是没有失败的,他的人生几乎被冠军围绕。
这是一个永远第一名的故事,这样的故事一方面决定了它叙事中人物的人生不会有多么动荡,
但同样也天生带有传奇的元素。
而传奇,就是姜文去拍这部电影的抓手,也是我们去看这部片的入口。

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情绪。
情绪是姜文电影里非常重要的东西。《太阳照常升起》里疯妈和梁老师死亡时的怅然悲剧,这部片除去隐喻外最重要的就是藏在银幕缝隙里永远在渗出的孤独情绪。
《鬼子来了》的情绪在日本投降后,马大三为村民复仇追着投降的日本人的一段中,前面塑造的一切战争中“秩序”和地位的东西在这一幕都失效了,所有的情绪和表达在这一段中都被重新安置;《一步之遥》的情绪更加明显,开篇就掉进了浮世的纸醉金迷,好几段的情绪都像是炮弹一样直往人的脸上冲。

《你行!你上!》第一幕就让你进入了愤怒的情绪,开篇就是父子的争吵,郎国任大吼“你给我去弹”,郎朗大吼“我死也不弹”,但随着对故事的展开,我们发现嘶吼似乎只是电影的日常。
片中每个人的情绪都是对现实的夸张与偏执,父母、孩子、老师,似乎每个人都在吼,他们的吼带着一股没来由的愤怒、兴奋和热情,。
所有人的底色都带着神经质,他们和刻意被放大的背景音以及快速变动的近景与特写一起组成了姜文镜头下对那个时代情绪的感知与记忆,他笔下写出了一个热烈、激情,甚至疯狂到癫狂的时代。

在这种情绪之下,同样藏着很多表达。而且这种表达也是多样甚至矛盾的,这已经形成了姜文的风格,因为它袒露出的是姜文自身价值观念的不唯一。
《一步之遥》里提出了一个哈姆雷特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这么着还是那么着。这看似是一种选择,但姜文的电影不是去讲选择,他只是会去站定一个立场,然后对另一立场提出困惑,进而问你这么着还是那么着,就连这种立场也是多变的。
比如当你在《鬼子来了》里看到了村民的懦弱与天真,在日本人占领村子后不敢反抗,以为他们救了日本人就会被日本人当成“恩人”;同样不能忽视当他们最终发现日本人的“背叛”,一个个边骂边冲上去死战的时刻,也不能忽视日本兵投降后被马大三追杀不敢反抗的样子。懦弱的反面是善良,荣耀的背后则是懦弱。

当你看到《让子弹飞》里对于精英主义的讽刺,比如土匪只能叫张麻子,不能叫张牧之,因为没有人相信这么有文化的名字是土匪;也不能忘记《太阳照常升起》里对精英的缅怀与赞颂,疯妈这个在压抑的时代追求精神世界而求不得的女性之死,以及为了自己的尊严插兜吊死反抗所谓政治斗争的梁老师。

《你行!你上!》里同样如此,它在何赛飞饰演的欧亚老师这里触及到60年代的历史伤痕,把这种伤痕用几近情绪化的方式表现,欧亚老师用对一个小孩子胁迫与打压的方式诉说了自己曾经被学生背叛的悲痛,这是她遭受过的创伤,但这种表达的方式本身也是对那段历史的复现。
同时它一方面去借助个人的荒诞表现讲述荒诞的时代,比如郎朗用东北话读课文遭到满堂嘲笑,当老师模仿郎朗的语音时底下学生却自觉地站起说“老师读得真好听”;另一方面又在讲彼时时代的昂扬,借助一个天之骄子成名道路的视角,让观众去感知到郎朗眼里轰轰烈烈的时代样貌。

而当我们以为这种天才的视角充斥着热烈到失真的讲述时,他马上穿插一些冷静的思考。比如在获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的第一名,备受追捧之际马上认识到“天才的保质期只有两年,因为每两年他们就会换一个人追捧”;在他顶替另一个天才钢琴少年尼古拉表演,开始在
世界闻名之后,结尾给的是“他才十七岁,故事才刚刚开始,你的焦虑与恐惧也才刚刚开始”来表达烟火的短暂与脆弱。

《你行!你上!》表达多样但不杂乱,最主要的是抛掉所有潜在的隐喻之后你会发现它底部其实藏着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于是那些夸张的东西反倒都成了对这个故事讲述的增色,不再是故弄玄虚的,都成了更有电影风格的。
这也让它成为了在这个档期内目前我看到的最像电影的电影,最有趣、最珍贵的电影。
这种有趣和珍贵体现在姜文对电影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他把整个电影拍得介于寓言与现实之间。
郎国任把郎朗拉上来甩到楼顶天台上,两人共同躺在暴雨过后的水面也是天空上;俯拍郎国任骑摩托车带郎朗去学琴,他们绕着毛泽东像边嘶吼边穿过春夏秋冬;还有获奖时的飞翔,以及在阿伦伯格指挥的音乐会上赶来救场的那一跃。

还有郎朗即将去德国比赛,在北京为曾经的邻居弹钢琴的那一段。所有的高层住宿楼围成一个极广极宽的四合院,郎朗在空中吊着的台子上为大家弹奏《保卫黄河》,所有人在为他的未来而欢呼,而他马上要穿过这里去弹给世界听,这是最超现实的一段,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在人物塑造上,它的笔触停在荒诞和现实的界线上,最终变成了一种带有夸张化的调侃。
比如爱因斯坦形象的葛优,王传君饰演的文艺青年,留着长发鬼气森森,一开口就是“意外一桩,不必慌张,继续考试,严肃考场”。以及警察本是来解决郎朗室内练琴的扰民问题,却在听到郎爸说东北警察夸赞郎朗是东北警察的孩子之后突然大笑握手说同样是我们北京警察的儿子。

当然这片并非百分百完美,姜文电影里的人物一贯都是高度符号化的,尤其这部对很多人物的塑造更容易走向符号化。
郎爸是一个极其英雄主义的人,所谓的争第一、到金字塔尖上去与其说是郎朗的追求更是他的追求,这份追求重一步会成为电影的败笔,不过幸好,大部分在剧本中都被消解掉了。
比如反复强调的软饭男形象,大师们一直对他说的“你迟早会毁掉你的儿子”,以及他在儿子获得第一名自己得意忘形接受采访之后边回看采访边吐槽自己的自大、讨厌和得意忘形。

这些决定了姜文的变与不变,之前看姜文电影的时候总是试图去找更多的隐喻,这部里当然也能找到,你可以对“天花板上有什么”做出一番解读,甚至那句“跟着父亲的孩子只能成为父亲”也能联系到姜文电影里一贯“父亲的缺位”做出一番解读。

但是看到最后会发现,隐喻之外,他在这部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有趣的方式讲一个故事,电影带给你最直接的视听感受就已经构成了他最大的表达。
就像他自己在访谈里谈到对郎朗故事的想法:他经过你,走向了高处,这电影就是整个经过你的一瞬间。

这似乎才是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东西,电影故事的结局虽然是郎朗那场世界闻名的表演中,教授赶来对郎国任说的:他才十七岁,在最好也是最有风险的年纪,天使会来,恶魔也会来,故事才刚刚开始,你的焦虑与恐惧也会才刚刚开始。
但它真正的结局应该是郎父跟郎母打电话时留给我们的那个背影,他夸张地伸展手臂大喊“告诉全世界,有一个年轻的钢琴家正在冉冉升起”,也是郎朗在舞台上最意气风发的时刻。

“整部电影就是他经过你的一瞬间”,是炽烈燃烧和激情四射的一瞬间,也是最具性情的一瞬间。
就像放了一阵绚丽的烟火,即便它的尽头是散去后留下的轻烟,但每个人都能看得到烟花,也都能在烟花爆炸的那一刻感受到它的热烈与好看。
他选择让电影定格在那个最热烈最爽的时刻,纵然他知道,热烈过后,未来的命运其实危机四伏。
而我们只需感受烟火爆炸的一瞬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