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极具优势的一战,为何变成最耗时耗钱的惨胜呢?五点原因说清】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用兵次数较多,据他自己总结认为比较大的有十次,所以他将此称为自己的“十全武功”。这其中耗时最长、耗金最多的当属大小金川之战。此战前后耗时长达五年,花费达七千万两之多。那么,鼎盛时期的清王朝对付总共只有几万人的大小金川,为何会费时费钱呢?

金川在今四川境大渡河上游,一为大金川,源出松潘西北境,一为小金川,源出理番县西之雪山。乾隆十二年(1747年),因大金川土司出兵攻明正土司及革布什咱,并伤朝廷官兵,清廷命张广泗督军征大金川,但屡战无功。此后金川乞降,乾隆罢兵。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因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联合反清,公然与清政府军开战。导致第二次战争爆发,乾隆先命温福等分兵进剿,后又命阿桂督军,于乾隆四十年八月平定金川。

乾隆对金川之战,前后用兵十几万,而金川当时人口总共也不过几万,费时也达五年之久,消耗金钱达七千万两之多,而且还处死了两位大臣,折将士数员,损兵数万,究竟为什么会胜得这么惨呢? 第一,指挥僵化,前线缺乏足够的指挥权 绝对的朝廷集权,甚至每次战争的攻守战术都由皇帝决定,大将仅仅是一个执行皇帝指示的执行者,不能根据当时情况灵活用兵,主动出战或退却,这势必造成坐失战机,在两次金川之战中皆存在这一严重问题。

第二,将相不和,缺乏合力 第一次对金川之战,乾隆命张广泗总揽一切军务。但不久又调亲信讷亲为经略,他不谙军事,至军后便瞎指挥,令军士猛攻敌营噶尔崖,结果战斗失利。而张广泗虽有军事才能,无法施展,敢遇事多推诿,以此报复讷亲,讷亲亦无可奈何。这样,“将相不和,士皆解体”(《圣武记》卷七《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记》),故清军攻伐数日而未得寸进。 第三,天时地利造成清军的困难 金川地势险峻,碉堡林立,易守难攻,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所以,“每打一碉一寨,大者官兵带伤不下数百名,少者不下数十名。”(《东华续录》卷九,乾隆十三年)而且地险路远,清军运输补给、军粮,以及进军困难都很大。再加之“天时之多雨多雪”,清军不易适应,使军事行动迟缓以至难奏速效。

第四,清军劳师远征,水土不服 清军战士多是由内地、东北等地征调,远来疲惫,将士怯懦,斗志涣散。而金川兵则恃险而守,人心思奋,又得以逸待劳,以寡扰众。如清兵进攻拉底山时,“十余贼噪而下,我兵三千皆溃。”(《圣武记》卷七《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记》)在攻喇底山二道梁时,“忽闻贼番数十从山梁呐喊压下,应援三千余众拥挤奔回,多有伤损。”(《东华续录》卷九,乾隆十三年)金川兵作战勇敢,组“人心坚固,至死不移。”(《圣武记》卷七《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记》)所以,“攻一碉难于攻一城。”(同上)讷亲身为经略,却:“惟在帐中坐观”,(《东华续录》卷元,乾隆十三年)张广泗身为统军大员,惟恃“以卡逼卡,以碸逼碉之法”,未见克险制胜良方。其他将师也是。见险而止……但令士卒前进正由于此,在初战金川的三个月中,未得寸进”。

第五,金川兵扬长避短,而清军则弃长就短 清军中以满洲兵、索伦兵、蒙古兵为骁勇善战之兵,其特长在于骑战,适应于广阔的平原作战。清廷调往这样的士兵到地势险峻、多山多河、气候多变的金川参加战斗,无法施展其长反而是避其短,是为失策。而金川兵则是土著居民组成的,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善于山地作战,所以能以已之长击清军之短,因而使清军多次失利。 清军如此作战,怎能不费时费钱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