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仕道君
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的后续发展,可谓跌宕起伏,牵动无数公众的目光。
8月7日,一则消息在媒体间迅速传播:此前因涉嫌诬告肖同学引发争议的杨景媛,已于8月6日被香港浸会大学从拟录取博士生名单中移除。
然而,这则消息在深夜便遭遇反转——包括多家官媒在内的媒体纷纷删除相关报道,原因是该消息极可能是未经证实的乌龙新闻。
了解香港高校招生制度的人都知道,其博士招生采用申请制,并无“拟录取名单”公示的流程。因此,“浸会大学撤销杨景媛博士录取资格”的说法,本身就与香港高校的常规操作不符。
更关键的是,截至目前,香港浸会大学官网及本地媒体均未发布相关公告,这无疑让消息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追根溯源,这些官媒的报道大多源自自媒体“金融街1号阻击手”,但所有报道都未附上浸会大学官网链接、录取名单截图或邮件通知等实证材料。值得注意的是,该自媒体的定位是“紧跟时事新闻,既做评论也追八卦”,且其发布的相关报道也已于当晚自行删除。
就在公众对事件真相感到困惑时,8月8日下午13点35分,天津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天津广播”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最新|疑并非浸会大学博士生!》。

作为自称“天津最好的本地新闻资讯平台”的权威官媒,在多家媒体刚因乌龙新闻陷入尴尬之际发布此消息,显然经过了严谨的求证与审核。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本文发稿时,这条消息仍在,并未删除。
报道中明确提到,据权威人士透露,杨景媛通过申请的实际是浸会大学的研究助理岗位,而非博士生。
这里的“权威人士”,据推测应为香港浸会大学的相关核心人员,甚至可能不止一人,其消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此具有较高保障。
这一消息意味着,杨景媛此前自称的“保研成功”“美美的读博”等说法,不过是虚晃一枪,真不愧是一个心机女呀!

不过,也有这样一种可能:因她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严重问题,武汉大学正迫于舆论压力展开调查,若论文最终不达标,其硕士学位可能被撤销,自然也就失去了直接攻读博士的资格。因此,经协商后改为先以研究助理身份进入浸会大学,待后续条件成熟再考虑读博事宜。
那么,“研究助理”在香港高校体系中究竟属于什么角色?
在香港的大学体系里,研究助理是由教授或课题组直接聘请、并在校方备案的正式科研人员岗位,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 签订聘用合同,享有薪资待遇,拥有工号、校内邮箱,身份可查;
- 能够参与教师课题组的工作,甚至成为项目的共同参与者;
- 部分研究助理还会配备研究办公室工位,并拥有参与教学或学术会议的权限;
- 在学校对外公开的信息中,部分研究助理会被列入“教职工名录”……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香港高校体系中,许多博士录取是通过“RA转博”的路径实现的。
其流程大致为:先以研究助理身份进入课题组,工作6个月至1年后,由教授直接提名转入博士生项目;期间若表现良好、无争议,即可“无障碍入博”。这意味着,若不出意外,杨景媛仍有极大可能绕过当前的争议,顺利实现“读博梦”。
因此,当浸会大学明确杨景媛是“研究助理”而非“博士生”时,并不等同于“未被录取”,更像是“换了一种方式进入体系”。
这也意味着,她不仅没有脱离学术系统,反而以另一种形式“平稳过渡”。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她在未来轻松读博,还能实现边工作边读博,即“带薪读博”,堪称“双赢”。

在全网声讨、争议不断的背景下,杨景媛为何能“咸鱼翻身”,实现“惊天逆转”,成功进入香港浸会大学工作呢?
原来,杨景媛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她的身后,有一大帮支持者。
连岳先生把杨景媛比喻成蟑螂,确实很形象、很贴切。对胆小懦弱的肖同学疯狂追杀,甚至连堂堂的武汉大学都被她玩得团团转,何其冷血阴险,何其嚣张跋扈!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蟑螂定律”:当人们看到一只蟑螂现身,往往意味着暗处藏着大量蟑螂。
杨景媛的导师郭博导背景不凡,身为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博士,在香港高等教育界人脉深厚,与录取杨景媛的浸会大学博导是同门师兄弟。因此,郭博导在杨景媛进入浸会大学一事中,极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公开的个人简介来看,“性别差距”是郭博导的重要研究方向。那么,老拳师培育出小拳师也就一点不奇怪了,学生在类似议题上的立场与行事风格自然会与老师“一脉相承”。


不过,近期有消息称,郭博导颇为紧张,正忙着删除自己及杨景媛的相关论文,还特意告知学生不要发表任何言论、接受任何采访。
当然,杨景媛的支持者并非仅有导师一人。在其诬告事件一审宣判后,武汉大学曾专门转发女拳主义理论奠基者波伏娃的言论,且有多所高校发文予以呼应联动,这一现象引发了公众的诸多联想。

事实上,武汉大学在相关领域的倾向并非一日之寒。有信息显示,该校曾接受美国福特基金会关于性别研究的资金支持。对于武大来说,以前是公知的培养皿,现在则是女拳的养殖基地。

而随着杨景媛辩护律师的相关NGO背景曝光,以及拥有75万成员的“豆瓣生活组”等组织进入公众视野,公众对极端性别对立群体在国内影响力渐增的担忧也进一步加剧。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从杨景媛那篇错误百出、惊世骇俗的学位论文来看,她是否能胜任浸会大学“研究助理”的岗位?

其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中,不仅虚构出一部《离婚法》、将新中国成立时间误写为1049年,还把“万分之一”解释为“一千个人里有一个”,将印度家暴率从36.1%错误地改为0.2%……而论文中少数看似无问题的段落,经核查也涉嫌抄袭。
香港浸会大学作为港属八大公办大学之一,是一所立足国际的研究型博雅大学。
“浸会”之名源于基督教教派的“浸礼”(又称“浸会礼”),象征着信徒对信仰的全身心投入与精神重生。
1994年,原浸会书院升格为大学后仍保留“浸会”二字,既传承了早期的教育使命,也凸显了其“沉浸式教育”理念,包括学术沉浸(跨学科知识渗透)、实践沉浸(实习与社会服务)以及文化沉浸(国际交流与多元文化体验)。

该校一直以“博文雅志,真知笃行”为校训,倡导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对学生的品德素质要求向来不低。
就是这样一所看似校风严谨的大学,为何会顶着压力,甘冒风险,接纳作恶多端、声名狼藉的杨大小姐呢?背后的考量耐人寻味。
实际上,浸大原本就是一所教会大学,西方色彩浓郁,所以才对杨景媛这样 “擅长” 利用性别议题的人青睐有加。
除了录取杨景媛让人费解,浸会大学在处理公众质疑时的态度也饱受诟病。此前面对关于杨小姐的如潮举报信,该校居然回应称“不会对个别个案作出评论”。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武大诬告案以及香港浸会大学对杨景媛的接纳,反映出的不仅仅是个别学生的品行问题,更是高校在学术管理、价值观引导以及应对舆情等多方面的短板。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极端女拳思想利用舆论兴风作浪的危害,也看到了学术审核体系漏洞百出的尴尬。
浸会大学最终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武大诬告案将迎来怎样的结局,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但无论如何,肖同学及其家庭所遭遇的巨大伤痛,武大这所百年名校所受到的海量批评,都在提醒我们,维护公平正义,捍卫学术尊严,任重而道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