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劳动者非常聪慧,将大道理总结成脍炙人口的俗语,并口耳相传,一直流传到现在。其中有一句俗语“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蕴含大道理,但它的下半句才是经典,说透人性的凉薄,心酸又现实。
人穷别说话
表面意思是说,一个人处于贫穷、不得志的时候,不能随便说话。试想,这个人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他还能有什么本事,说出的话也就没有分量了。即使这个人说的是至理名言,别人也不会多听一句。对于这一点,估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例如十几个人在一起商量干一件大事,往往是其中有钱、有头有脸的人牵头,在台子上讲话,慷慨激昂,最后拍板决定怎么办。而普通人呢,只有乖乖当听众,听从指挥的份。他们没有话语权,只需要跟着“大哥”走就行了。
《增广贤文》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实际上,穷人不但没人来看望,就连话语权也被“剥夺”了。如果穷人们多说一句话,得到的不是肯定、赞扬,而是质疑、嘲笑。
因此,当一个人穷困潦倒的时候,紧闭嘴巴,少说多做,给人们留一个踏踏实实干活的印象。
位卑莫劝人
一般是师长教育学生,长辈教育晚辈,上级训诫下属,总之,都是身份尊贵的人教育小辈、晚辈。在社会上也是一样的道理,身份卑微渺小的人,不能规劝别人。因为他“人微言轻”,即使这个人说出话来,也没人听。例如春秋时期的苏秦,早年家庭贫困,社会地位低微,不但亲戚朋友们嫌弃他,就连自己的妻子也不愿意正眼看他。苏秦于是奋发图强,外出奋斗去了。
好多年后,苏秦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六国拜相,富贵还乡,回到家中看望妻子,亲戚朋友们。这时,无论是老婆,还是曾经冷眼看待自己的亲戚朋友,都笑脸相迎,对苏秦非常热情。苏秦落魄和有钱有势的待遇天差地别,更加说明了“位卑莫劝人”。
“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这句俗语已经很经典了,它的后半句更精彩,更耐人寻味,更现实,它是什么呢?
后半句是“力微休负重,遭难莫寻亲”,为何说心酸又现实?
力微休负重
按照字面意思,一个人力量微小的时候,就不要强行负重前行,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要做超出我们承受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这一点很好理解,有多大的胃口,吃多大的饭,不能好高骛远。如果这个人自身能力差,不自量力,“螳螂挡车”,后果很严重,不仅会让别人嘲笑,还会坏了事情。
正确的做法是,不推卸责任,干工作不挑三拣四,而是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实力做事,努力积攒能量,蓄势待发,在机遇来临时,成就一番天大的事业。
遭难莫寻亲
遭难莫寻亲这句俗语比较现实,反映了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一个人在得志的时候,登门的亲戚朋友们很多,门庭若市,这些人唯恐你忘了他们,经常来和你联络感情,喝酒吃肉。
然而,在你落难的时候,这些平时热情的亲戚朋友们好像都“人间蒸发”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古代的一品大员们,平时位高权重,老家的远房亲戚朋友都来拜访他。但是在他们落难,被贬官的时候,这些亲切朋友们都有多远躲多远,生怕被缠上。
如果这个官员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他的那些亲戚朋友们就更不会帮忙了,有的甚至还落井下石,倒打一耙。即使这些官员低三下四去求亲戚们,他们也不会帮忙的。如果这个官员被凌迟处死,这些亲戚朋友也不一定会来收尸。他们看到这个有权有势的官员倒台了,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早已经重新找下一个靠山了。
靠天,靠地,靠人,都不如靠自己,遇到困难,只能自己克服,渡过难关。遇难莫寻亲,寻找亲戚,也不一定获得真正的帮助。困难越小,帮助的人越多,困难越大,帮助的人越少,甚至没有一个人来帮忙。
结语
很多俗语蕴含了人生哲理,心酸又现实。“人穷别说话,位卑莫劝人”和它的后半句“力微休负重,遭难莫寻亲”,虽然听起来不顺耳,却是古人的切身经验,教会了我们如何人处世。大家理解其中的人生哲理了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