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莫迪大手一挥,砸7000亿"造大船",吸引日韩建厂,短板却先暴露了
45546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最近,莫迪宣布要豪掷7000亿卢比,打造强大的造船业;
甚至放出豪言,要吸引日韩的造船企业,在印度安家落户。
这背后是“中国有的,印度也要有”的心态。
但问题是,这番雄心壮志,能实现吗?
美国忙着拉回本土造船业削弱中国,印度却突然插了一脚,莫迪又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批准了一项高达7000亿卢比的巨额造船计划。
他似乎想对世界宣告,印度不仅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还想拉日韩企业落地,一副 “中国有的印度也得有” 的架势。
可翻看印度制造业的过往,这场雄心勃勃的突围,从一开始就绕不开自身的“硬伤”。
早在2020年,莫迪就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画下五年蓝图:要让“印度制造”在手机、电子、造船、医药等领域全面起飞,甚至吸引全球厂商从中国转向印度。
当时口号喊得响亮,外界也一度好奇这个人口大国能否复制制造业奇迹。
但五年过去现实给了一记重击,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产能始终没撑起来;就连曾占全球40%海外贸易运力的造船业,如今份额也只剩5%。
莫迪自己都坦言,印度每年给外国航运公司的租金,快赶上国防预算了——钱哗哗流出去,本土产业却没扶起来。 问题到底出在哪?不少人先想到基础设施。
印度港口效率低、物流体系混乱,企业把零件运到工厂都要多花不少钱,成本优势根本无从谈起。
可比基建更要命的,是政策的“朝令夕改”。各邦税制不统一,规则五花八门,不少外企要么绕路走,要么干脆放弃印度市场,谁也不想在政策迷宫里耗着。
另一个致命的短板,是对研发投入的吝啬。印度虽然嘴上喊着“自力更生”,但研发投入长期徘徊在GDP的0.7%左右,还不到中国的一半,和韩国、以色列这些技术强国更是相去甚远。
没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就没有核心技术的突破。这就导致了“印度制造”很多时候只是“印度组装”。
屋漏偏逢连夜雨,外部环境也开始给印度添堵。就在莫迪喊出“敌人是依赖”的时候,美国突然对H-1B签证动手,申请费直接涨到10万美元。
要知道,超过七成的H-1B签证受益者是印度人,几十万印度IT人才靠这张签证在硅谷谋生,现在门槛一抬,印度的“人才出口”路一下子窄了。
这还不算完,美国之前还以印度买俄油为由,对印度商品加征最高50%的关税。原本印度想靠跟美国合作撬动产业转移,结果合作没谈成,反而先被“薅了羊毛”。
更尴尬的是,美国加税后,印度国内掀起了抵制麦当劳、苹果的浪潮,莫迪的支持者喊着“支持国货”,甚至提议搞印度自己的社交媒体平台。
可口号再热闹,也掩盖不了现实:印度很多关键行业根本没有替代品。造手机要靠三星、苹果的供应链,造芯片连最基础的28纳米量产都还在摸索,更别说5纳米了。
喊抵制容易,真要完全靠自己,根本撑不起来,结果越强调“自力更生”,越暴露产业链的漏洞;越喊“拒绝依赖”,越发现生活离不开进口。
其实印度经济并非一无是处,服务业在全球都有名气,软件外包、金融外包、制药代工做得风生水起。可制造业的缺口太大,已经成了拖累经济的“绊脚石”。
这些短板比任何邻国的竞争都更致命,接下来对印度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还是靠政策刺激、口号鼓动,不沉下心补研发、改制度,“印度制造”恐怕永远停留在“喊一喊”的层面。
自力更生不是拒绝世界,而是要有接住世界的本事。莫迪已经交过一次“负增长答卷”,下一次印度能交出不一样的答案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