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 常言道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足之本,它对一个人的工作事业和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在工作事业和生活上丧失诚信,往往会落得一个身败名裂,人财两空的下场,这是一个古今不变的真理,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诚信的故事。 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这么一个人,满腹经纶才识过人,初到官场便得到了当朝皇帝朱元璋的器重,本来有着大好的前程。然而,因为他在皇帝面前的一次失信,导致他最终被当朝皇帝朱元璋斩了。这个人就是周衡,他的一生都充满了戏剧性。 秉中直谏,一身正气 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南北最终一统天下,此时明朝刚刚建立基业,朝廷在朱元璋的领导下井井有条的运作着。摄于太祖皇帝的文治武功,大臣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每次发言都要再三思量,生怕自己稍有不慎就触了皇帝的霉头。

然而有这么一个人在满朝文武皆唯唯诺诺之时,他却敢大胆直言,甚至于让朱元璋将他提拔到了右正言的官位上。这名直言不讳的大臣名叫周衡,他是大明第一批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之一,他由于自己的才识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深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朱元璋当即便把这名才子周衡留在了自己身边,朱元璋又联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纳谏"以人为镜"的做法,便也为周衡安排了一个谏官的职位,在满朝文武中颇有鹤立鸡群的味道,此时的周衡风头无量。 也正是为了报答朱元璋的赏识之恩,周衡当官以后,总是倾尽全力在朝堂上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由于周衡总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发言,所以虽然他偶尔发言顶撞朱元璋,但结局总是能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朱元璋也从不记恨于他。

也许是因为朱元璋对周衡的器重,周衡也有些恃宠而骄,在朱元璋的一再退让下,渐渐地,周衡顶撞朱元璋的次数越来越多,而且言辞总是十分犀利。这种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由于一件小事,朱元璋对周衡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君臣不相负,相负不君臣 就在周衡当官一段时间以后,恰逢朱元璋下达了一道诏令,宣布大赦江南,不再对江南一带的百姓征收赋税。此时天下本就是百废待兴,这一道诏令就像一颗石子,激起了千层浪,百姓纷纷歌颂朱元璋是个明君,周衡也对朱元璋的这项决定赞不绝口。 然而好景不长,没想到诏令刚下达没多久,朱元璋突然变卦了,他又重新拟了一道诏令,并宣布要重新恢复征收赋税。消息传到了百姓耳朵里,人们议论纷纷,不敢相信皇帝是个出尔反尔的人。伴随着对朱元璋的质疑,百姓开始怨声载道起来。

身为谏官的周衡自然是看在眼里,尽管他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出尔反尔,但身为父母官的使命感还是让他当即挺身而出,向朱元璋说出了自己的顾虑,他希望朱元璋们能够重新免除赋税,不要失信于天下,也希望朱元璋不会因为此事而失去民心。 在与朱元璋的激烈辩论中,周衡提出了朱元璋的过去来刺激朱元璋,想要以此唤醒朱元璋的身软弱的部分,周衡相信曾经流落街头的朱元璋应该能够对百姓的看法感同身受,并收回自己的命令,这个举动可以说是十分大胆。 朱元璋没有想到周衡会拿自己的软肋来刺激自己,尽管最终辩论以周衡的胜利告终,然而由于周衡不顾君臣之礼,以朱元璋最不愿提及的往事来刺激朱元璋,这给朱元璋心里留下了一个疙瘩,这也为后来的惨剧埋下了伏笔。

周衡当然没有想到,此时的朱元璋贵为天子,早已不是昔日那个放牛娃,碍于自己的地位,朱元璋并不喜欢有人将自己的往事摊开,放在众人面前评说,他更不允许有人以此挑战自己的地位,尽管朱元璋没有表现出愤怒,但二人之间的关系已不复从前。 言而无信,龙颜大怒 自从周衡犯上进谏以来,朱元璋便一直对周衡感到不满,甚至有意无意地避开周衡,然而,为了维护自己的正面形象,他无没办法公然对周旋下手,朱元璋暗中观察周衡,希望能够得到一个除掉周衡的机会,然而周衡对这一切都一无所知。

说来也巧,就在朱元璋巴不得再也见不到周衡的时候,周衡家中突然出现了一些变故,为了处理这些事情,他不得不向朱元璋请了六天假。朱元璋十分开心,因为这样他就可以不用见到周衡那张臭脸,于是,朱元璋很快便批准了周衡的请假,想要渡过六天的潇洒日子。 六天的时间很快便过去,转眼间便到了第七天,周衡并没有如约返回朝廷,得以偷闲的朱元璋,并没有想起自己过去与周衡的情谊,在苦于捉不到周衡把柄的他看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只要有了这样一个把柄,他便可以顺势将周衡除掉。

当天得知周衡终于回到了京城,朱元璋当即传令周衡来见自己。此时的周衡才知道自己早已触了皇帝的霉头,只能慌张地前往承受朱元璋的怒吼,接受着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朱元璋的猛烈抨击,最终只剩下声泪俱下的求饶。 早已欲除之后快的朱元璋根本不可能放过周衡,他知道只要揪着这个把柄便能将恃才傲物的周衡除掉,更能让大臣们知道欺君犯上的下场。于是,满腹经纶一身百为的周衡便被守在一旁的将士推出了朝堂,最终沦为了阶下囚。此事过后,文武百官再也不敢触犯朱元璋了。 结语 伴君如伴虎,在封建君主社会中,君王往往拥有着不容置疑的权威,他们的一言一行便是准则。纵然周衡请假晚回一天有错在先,但死亡的代价也未免太大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他屡次以下犯上触怒了皇帝,三国时期的才子杨修亦是如此。

朝堂如此,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亦是如此。不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有多高,才学有多么深厚,都不能成为藐视他人的理由,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尽可能地温和待人,才能在与人的交际中独善其身并兼济天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